諺語有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過日子本就是一件平凡又複雜的事情,各家各戶都離不開粗茶淡飯。
老祖宗教導世人一定要與人為善,遇到別人有事相求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最好能夠伸出援助之手急人之所急。
但是與人為善也應該有底線,或者說幫人也要有限度,古人云“升米恩,鬥米仇”,一旦失去了原則無限度地幫助別人,就有可能為自己養一個仇人。
與其這樣做還不如當初就不幫,所以把握幫人的尺度很重要。俗語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古人這麼說有何用意?
既然都可以將米借、衣服給別人,為何又不借柴和鞋子呢?實際上這就體現出了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重要理念,那就是借東西也要遵循原則。
第一、借米,不借柴
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條件變好了,不可能出現借米或借柴的現象。但是在過去由於物質條件比較匱乏,再加上遇到災荒就很容易斷糧。
在這種情形下鄰居之間,就會相互借米渡過難關,但正所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但是米可以借給別人,卻不能隨便將柴火借與他人。
因為借米可以救人的性命,是一種積累功德和福報的做法。凡是家中餘量充足的家庭,遇到鄰居借米的時候都不會拒絕,畢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但是古人卻對借柴的行為非常反感,這主要是因為柴火是一種遍地都可以撿到的東西,只要為人勤快,家中就不可能缺柴火燒。
一旦將柴借給他們,就會滋長懶漢的懶惰心理,所以才會有借米不借柴的說法。
第二、借衣,不借鞋
衣服和鞋子都屬於貼身之物,現在很少會出現借衣服或鞋子的事情,這種情況在古代物質不豐富的時候卻很常見。
在古代社會,普通老百姓的鞋子基本上都是家人做的千層底,蘊含了家人對自己的關切之情,從這個角度來講也不能隨便借鞋子。
另外如果自己家有女人,但是就沒有鞋子穿,那麼就說明家中的女人十分懶惰,根本不是一個會過日子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根本沒有必要將鞋子借給他,因為無論是他的母親還是妻子,只要稍微勤快一點就能夠給他做一雙鞋穿。
而衣服之所以可以外借,主要是因為外衣不貼身穿,同時髒了還能洗一下繼續穿,而鞋子一旦穿壞了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種損失。
第三、救急不救窮
本文兩句俗語總結起來,就是“救急不救窮”這五個字。在別人遇到急事或難事的時候,可以伸出援助之手幫他們渡過難關,但是這不能長期救治貧窮的人。
因為一個人或家庭特別貧窮,其實主要與懶惰有非常大的關係,他自己不努力總是依賴親屬、朋友救濟,這樣的人也根本沒有必要幫他。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比較常見,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一旦自己遇到困難之後就去找別人幫忙,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依賴心理,如果不幫他甚至會被他所忌恨。
一定要懂得“升米恩,鬥米仇”的道理,切記“幫笨不幫懶”,比較笨的人雖然智商比較低,但只要他們勤奮努力就可以過上好生活。
而那些所謂的聰明的懶漢,有的時候真不如又笨又勤奮的笨人。那些只是等待別人救急的懶漢,就算你把他當親爹養,到時候也換不回來一個好。
結 語
民間俗語實際上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下來的生活經驗,蘊含生活哲理。
只要是在社會中生存的人,就難免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對待不同的人應該選擇不一樣的交往方式,類似這種又窮又懶的人最好敬而遠之。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東西該怎麼借?俗話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蘊含生活哲理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