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至今已然成為一個龐大的集合體,包含價值觀、自然科學、處事方略等等;乃是集萬千平民百姓實踐智慧於一身的真正“經驗之談”。
馬克·吐溫曾說:“經驗是一種智慧,它會告訴我們,我們已經養成的習慣很可能是一個令人生厭的老朋友。”
經驗就像一臺播種機播下的種子,能否生根發芽,全看後代子孫自己的悟性。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句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四十比三,妻離子散”。人到四十,需注意這“三樣”不能比,因為比到最後,從無贏家,中年人值得深思。
一、為出身而苦惱
不可否認,這個世界是殘酷的。關於這一點,從古至今,似乎從來沒變過;曾記否,有人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朝代更迭至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滅亡,關於王侯將相是不是天生的這一結論,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人說:“我命由我不由天”,話說出來的確霸氣,但說完之後呢?該搬磚搬磚,該幹活幹活。
我們必須得承認一個事實:或許我們一生奮鬥的終點,僅僅只是他人的起點。但是,人生不該如此淺薄。
這山望著那山高,人外有人,天外總是有天的。出身,是我們的根基,我們從這裡出發,終將愈行愈遠。
能走到多遠,不是用來跟別人較勁的,而是在於自己逝去的那一剎那,可以拍著自己的心口對自己說:這一輩子值了。如此,便足矣。
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一生清廉,或許用“清貧”更加合適。史書記載,海瑞一輩子幾乎沒穿過一件完整的衣服,但他後悔過嗎?
“丈夫所志在經國,期使四海皆衽席。”這是一位名叫海瑞的書生對自己的要求。
大丈夫生而為人,要活得出彩,能夠影響到周圍的人,要把整個國家治理的好,希望天下的人都能安居樂業。如此鴻鵠之志,燕雀安知?
故而,對待那些喜歡炫耀出身的人,只圖一時歡快的人,根本不必理會,更不必為自己出身煩惱。
因為與其沉浸在出身不如他人的窘境中,不如靜下心來,認真,努力、上進,我們要悄悄的學習,然後驚豔所有人。這才是四十歲之人該有的態度,該有的正道。
二、一味攀比錢財
客觀的來說,錢財之事,再怎麼比也不會有所增益,唯一的收穫可能只是無關緊要的面子,這對有的人來說就足夠了。
但是我們需要牢記一點,古人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今天的你在無所顧忌地炫耀錢財,可能明天的你就要面對各種麻煩,甚至災禍。
你不是有錢嗎?那麼,借點吧;你不是有錢嗎?那麼,敲詐、勒索、搶劫發生在你的身上似乎也就說得通了吧。
更可怕的還是遭人妒忌,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與其把自己放在風口浪尖,倒不如不要把錢拿出來炫耀,更何況你可能並不是很有錢。
錢,是重要的物質財富,如果將其當作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想必那些沉浸在科研事業中的科研人員便會籍籍無名。
這當然是不對的。長此以往,社會風氣會變得虛浮、唯利、貪婪,一些優秀美好的品德會被踩在腳下,淪落塵埃。
四十歲,是一個穩重的年紀。何必為了這些庸俗之事亂了心境?把自己手頭的事業,眼下的工作做完,做好,滿足生活開支,就足夠了。
三、常說“別人家的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殷切期望,本意是好的,然而方法卻容易導致相反效果的出現。
“別人家的孩子”,說起來總會讓很大一部分人恨得牙癢癢,因為大家小時候都經歷過那位“孩子”的精神摧殘。
學習上,的確需要榜樣。但榜樣的作用在於激發積極、向上、勤奮的學習態度,可若榜樣樹立的方式不對,則會產生嫉妒、憤恨、自卑。
同齡的孩子中總有一個最優秀,就像你在單位裡的同事中,總有一位工作能力最突出。
試想一下,若老闆整天在你面前告訴你:你看看人家如何如何,你再看看你如何如何。你會作何感想?
大部分情況下,你會嫉妒,你會憤恨,你會最終不知所謂,至於你是否會向他學習,這是個問號。
孩子也是人,心理雖不成熟,但是在父母不正確的引導下,也會產生此類情緒。如此一來,家長就是好心辦了壞事。
結語
攀比,是沒有結局的。因為總有人會比你更加優秀,比到最後,不過是鏡花水月、竹籃打水。
關鍵是還把心態給比壞了;心浮氣躁、滿懷負面情緒,想來生活也會過得沒滋沒味,這又是何苦來哉?不妨引以為戒。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老祖宗說:四十比三,妻離子散,為啥不能隨便比?中年人值得深思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