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年關將近,又到了各種年終總結的季節。回顧年初發下的豪言壯志、立起的各種Flag,你定的小目標實現了嗎——
錢掙了多少?書讀了幾本?完成了幾個作品?get了什麼新技能?打卡了哪些夢中勝地?肉肉減掉了幾斤?
還是說,新年打的雞血保質期太短,堅持不了兩天,就再次只想回到床上躺平,又成了“廢柴本柴”。不知不覺間,2020年就這樣喪過去了。
明明是自己制定的目標,卻提不起勁兒來實現;明明知道這樣做對自己最好,卻就是不想動;明明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思想,卻根本無法控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難道是因為“生性懶惰”“意志薄弱”嗎?
在《別喪了,一點也不酷》中,日本心理諮詢師大島信賴卻提出了一個截然相反的觀點:
之所以提不起幹勁兒,也許恰恰是因為你給自己強加了太多不切實際的目標。
日本心理諮詢師大島信賴
大島信賴是日本著名心理諮詢師和暢銷書作家。在《別喪了,一點也不酷》中,他根據超過7萬次的臨床治療經驗,指出了喪、無力感、提不起勁產生的三大根源,其中之一正是“萬能感”。
提不起勁兒,罪魁禍首在於“萬能感”
簡單來說,萬能感就是指一種相信“我可以做到一切”的感覺。
對照下列項目,就知道你有沒有萬能感了:
我認為自己可以做到所有的事。
我認為自己應該瞭解一切。
我希望所有事情都順順利利、符合預期。
如果事情出了岔子,我會責怪自己。
我喜歡發現錯誤、找出犯錯的人。
我喜歡對事物做出正確與否和優缺點的判斷。
我總是希望能夠找到正確答案。
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極端而言,萬能感是指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希望所有一切都像自己所想的一樣,會按照自己的標準對事物做出評判。
動物的本能是以“愉快/不愉快”這個標準來判斷事物,但人類就複雜多了:
雖然愉快,但根據自己的評判,這樣做會招致周圍人的反感,因此不能顯露出來;
雖然不愉快,但如果現在放棄的話,所有努力就都白費了,於是要隱忍。
這樣基於自己的評判,根據對錯、好壞這些價值觀來扭曲“愉快/不愉快”的簡單判斷,身心就會失衡。越是希望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展,越是容易對實際的世界感到失望。於是乎,喪的感覺就這樣產生了。
遵循動物本能,以“愉快/不愉快”為標準
由於人腦的構造與其他動物大致相同,所以原本也是應該基於“愉快還是不愉快”來生活的。然而正如前面所說,人類往往會違背“愉快/不愉快”的原始感覺,強迫自己去做正確的、好的行為。
那麼如何扭轉由此帶來的失衡,讓自己重新振作精神呢?
大島信賴提出的解決辦法非常簡單:
務必每天做一次令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
如果遇到了令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物就避開,只感受令自己愉快的事物。換言之,只吃自己覺得美味的東西,覺得難吃的不吃就是了。
為了將人腦編程的二進制代碼從“對錯”切換到“愉快/不愉快”,首先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接下來,不要勉強自己,而是去做一些容易做到的事,感受“愉快”的事情,捨棄“不愉快”的事情。
每天讓自己放縱一次:如果饞了,就去大吃一頓;如果想要包包,就去買買買;如果喜歡刷劇,就儘管刷……
規則在於,不要做出“如果像昨天那樣做的話就會很高興”這樣的評判。到了第二天,仍舊要先確認自己“現在”想做什麼,如果做了會不會感到“愉快”,然後再去做。不能因為早就已經決定好了,便逼著自己去按照計劃行事。
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大吃一頓之後愧疚地發現體重又創新高,在買買買之後意識到“下個月要吃土了”很後悔,或者熬夜刷劇影響了白天的工作,那麼這些就並不是“愉快”的事情了。這時就要轉過頭去,想想看還有什麼其他事情是愉快的,探尋其他讓你覺得“愉快”的可能。
每天通過一件小事,朝著那一點“快樂”邁進,就會給人帶來更好的感覺。
放棄萬能感,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
“愉快/不愉快”的感覺如此重要,然而如果抱持著萬能感,讓你不喜歡、不愉快的人和事只會越來越多。
因為,萬能感在起作用的時候,你會逐漸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能夠處理好工作,即使是面對頂頭上司或能力很強的對手,也容易涌現出“他沒有按照我想的那麼做”“她沒有像我希望的那樣溫柔待我”等想法。於是在你眼中,對方讓你覺得不中意的地方就會越來越多。
那麼怎麼做才能放棄萬能感呢?
答案是——什麼也不做。
“有萬能感是不好的,我必須為此做點什麼”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在萬能感支配下的思考方式。所以,不必為了放棄萬能感而做出努力。你所要做的,只是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
認為自己“必須做某事”的萬能感只會讓你一喪到底;如果承認自己無能為力,那麼你將無所不能。
圖書相關圖片來自出版社,其他來自網絡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別喪了,一點也不酷!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