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一天。這天晚上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第三中隊所屬的河本末守中尉率其部下,經過長時間密謀和精心策劃,炸燬了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一段南滿鐵路,栽贓嫁禍於中國守軍。以此為藉口,日本關東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烈攻擊,炮轟瀋陽北大營和兵工廠,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說是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蔣介石下令張學良不抵抗,導致日軍佔領了瀋陽,進而吞併了整個東北。其實在這件事上蔣介石真比竇娥還冤,這是蔣介石替張學良背了黑鍋。
那麼,作為東北軍主帥的張學良,當晚究竟在哪裡,在幹什麼?
據臺灣學者李敖披露,早年任張學良副官的何世禮寫了《為歷史作見證:“九一八”之夜張學良在何處?》一文:“九一八”事變之夜,東北軍政要舉行義演為水災籌募,張學良也出席,中途突然接到電報,張學良閱後,匆匆而去,未再露面。
民國高層盛成在其回憶錄也證實事變當晚張學良在看戲,並把東北軍情告急的急件送到張學良手裡。《盛成回憶錄》中專門有一節“‘九一八’當晚遇見張學良”有相同內容的記載。
1990年8月,張學良在臺北接受日本NHK採訪時曾說:我那時在北京,在醫院養病。當時病剛好。那天我請英國大使去看梅蘭芳唱戲。我聽到這個報告。立刻回到家裡下命令。”
至於命令內容,張學良在他的自傳體著作《雜憶隨感漫錄》中講得很具體:約在十點卅分許,來人報告瀋陽有長途電話,榮參謀長請我說話,有緊急事項,我立刻辭藍公使歸返。榮對我說:有日本鐵道守備隊約一中隊,向我北大營射擊,日本附屬地的日本駐軍亦集結活動。我囑切戒我軍勿亂動,速與日本顧問妹尾、柴山向日方高級將領交涉制止……天曉之後,除報告政府請示外,我派員向日本北平使館矢野代辦交涉,彼答以不知其詳。
可以確定,九一八當晚張學良正在慈善義演看戲,接到“事變”消息後立刻下達了“不抵抗”命令,力求避免衝突。
當時東北軍共有陸軍獨立步兵18個旅,獨立騎兵5旅,炮兵4團1營,工輜各一營,陸軍總兵力189,505人以上(部份地方兵力不計),槍支96,897枝。空軍4個大隊,飛機262架。海軍船艦約3萬噸。而日軍在東北的正規軍僅1.5萬餘人,另外有在鄉軍人和警察等輔助部隊約1萬餘人,總兵力約2.7萬人。
由於執行張學良不抵抗命令,北大營逾萬名守軍被只有500多人的日軍擊潰。9月21日,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率部投敵,日軍第2師主力佔領吉林。
當東北軍撤至錦州時,國民政府多次電令張學良抵抗,張學良仍幻想和平解決。12月25日,國府令其“積極籌劃自衛,以固疆圉”,張不遵令,一意孤行將軍隊從錦州撤退。由於張學良一再堅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日軍佔領。
張學良後來在日記中承認自己“判斷的錯誤,應付的錯誤,致成不抵抗”,並沒有將責任推給別人。
1990年,張學良接受唐德剛訪談時曾鄭重聲明,“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說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絕對不是的。”
當唐德剛談到“我們聽了五十多年了,都是這個說法呢,都說是蔣公給你的指令呢。”至此,張學良連連表示:“不是,不是,不是的。”“這事不該政府的事,也不該蔣公的事。”
“至於九一八(不抵抗)的真正原因:是我被蘇俄打怕了,當時我們(東北軍)是做好充分準備的,蘇俄是毫無準備的,可是就這樣,我們還是打敗了。現在日本是充分準備的,我們又沒有了準備。況且,日俄戰爭又是以日軍戰勝俄國告終,所以,對於日本,我真的覺得是毫無勝算的。這就是九一八的真正原因。”
所以,導致東北淪陷的正是張學良下達的“不抵抗”命令,而不抵抗將軍的“桂冠”也終落張學良頭上。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的命令究竟是誰下的?這個鍋不該蔣介石背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