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歷史 盛弘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參謀之職自古有之,雖然名號不同,不過歷史上許多赫赫有名的軍師都可以算作參謀之列。總參謀長的職責包括作戰指揮、戰備建設規劃以及軍事訓練、組織編制、兵役動員等等。

同時也兼負陸軍領導職責,是中華人民解放軍中十分重要的職責。歷任總參謀長都由著名老將擔任,其中不乏如雷貫耳的名字:彭德懷、周恩來、葉劍英……

提起鄧小平,最為人熟知的便是他“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身份,但也許不會有多少人瞭解到他曾經擔任中華人民解放軍的總參謀長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在對鄧小平的錯誤批判被糾正,鄧小平正式恢復工作後,他當時身兼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數職,其中就包括總參謀長這一職務。

但鄧小平要負責的事務太多,實在忙不過來,中央軍委便因此決定讓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1979年6月,中央軍委作出了調整三總部、各大軍區、各大單位領導班子的決定,相應職務的選拔工作也隨之展開。

總參謀長一職責任重大,除了鄧小平,當時還有誰來接任?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1.慎重考慮,兩度易人

對於此次調整三總部、各大軍區、各大單位領導班子,中央明確由軍委副主席聶榮臻負責牽頭,而他也提出了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前代總參謀長楊成武

這位老將當時65歲,一方面在領導隊伍中年齡稍顯年輕,身體狀況較好,另一方面他的工作經驗也十分豐富,對軍隊的狀況較為了解,而且他還有過長期在總參謀部做領導工作的經歷。這次讓老將重回總參謀部,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整體素質,楊成武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聶榮臻為此專門寫信向軍委闡明瞭自己的看法,並安排秘書想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領導彙報意見,但是卻引起了一些爭議。當時的時代背景較為特殊,不少老領導、老同志才剛剛從錯誤的批判中被正名,被逐漸恢復工作。

但是楊成武自1971年,也就是在動盪時期期間一直在軍隊中樞的總參謀部工作,發生在動盪時期的軍隊問題和這位身居高位的將領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不可避免的牽連。

即便“無過”,在軍隊中樞工作,卻並未積極解決軍隊問題的表現下也難以稱之“有功”,讓楊成武擔任總參謀長的提議也就因此擱淺了。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後來,根據對黨內、軍內老同志徵求的意見,鄧小平又物色了一位新人選——老將楊勇。和楊成武一樣,楊勇也是早年加入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朝鮮戰爭中積累了赫赫戰功。除了能徵善戰,楊勇還十分擅長團結同志,性格也認真負責。

本來這次幾乎可以確定是讓楊勇擔任總參謀長一職,確定讓總後勤部部長張震調任第一副總參謀長協助楊勇了,甚至有領導還專門找張震談話,說明讓張震協助楊勇進行工作的意圖。但這本來板上釘釘的決策,又出現了新的變故。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楊勇(右)

楊勇在主持日常工作期間,比較堅持原則,他的行事作風讓某些同僚頗看不慣,這些人對他擔任總參謀長一事自然也有了意見。

關於楊勇的流言蜚語也在這一背景下不斷傳播,隨之而來的是不少匿名的告狀信,這些信件大多寄到了軍委等有關部門,寄信人對楊勇工作表現的不滿可見一斑。當然,在這一情況下,楊勇擔任總參謀長就不大合適了。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楊勇(右)

原則固然重要,可畢竟這份工作不僅是領導,也需要協調組織和團結同志的能力,也需要服眾。

總參謀長的人選又出現了空缺,但軍中要職的人選豈是那麼好確定的?慎之又慎,運籌帷幄,綜合考慮多種情況和意見,才能選出合適的領導。

和楊成武、楊勇並稱“三楊”,同為老將的楊得志,便在此時進入了鄧小平和幾位老帥的視野之中。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2.戎馬一生的鐵骨老將

楊得志原名楊靜堂,湖南株洲縣南陽橋鄉人,他自幼家境貧寒,不過十來歲就隨兄長在外賣苦力謀生。受過地主、洋人和老闆們的氣,對於加入工農革命軍,加入共產黨,為窮人打天下這件事,楊得志自然是十分興奮的。

他哥哥也楊得志入伍時給他改了名字,希望這個小夥子可以在革命軍裡替窮人打出一個天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楊得志在井岡山和贛南閩西浴血奮戰6年,參加了井岡山根據地反“圍剿”和 中央革命根據地五次反“圍剿”戰鬥。

後來他隨軍攻打長沙時,過家門而不入。一直在前線不斷立功的他很快升遷,先後擔任特務連連長、炮兵連連長。1932年初,任紅四十五師管理科科長。4月,任紅三軍團新九十三團團長,率隊參加攻打漳州戰役。

由一個普普通通的通信員,到成為一名真正的將領,楊得志經歷了太多艱苦的戰役。除了正面作戰,他也曾多次以極少的人數,作為尖刀直搗黃龍,指揮了一場又一場的傳奇戰役。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1935年5月24日拂曉,楊得志從挑選一支精悍的渡河奮勇隊,乘著唯一的一條小船,衝破驚濤駭浪,冒著生命危險抵達對岸,打垮了敵人,搶佔了北岸的據點,為紅軍沿大渡河兩岸夾擊瀘定橋守敵創造了重要條件,使主力紅軍全部渡過了大渡河,這是長徵中又一次歷史性的勝利。

1936年2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將紅一方面軍 主力編為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開闢新的根據地。

楊得志任先鋒軍紅一師副師長,帶領 5 個偵察兵化裝成陝北農民,預先偵察了東渡地點,使作為右翼的紅一師在溝口附近一舉渡過了黃河,擊潰敵14個團的進攻,消滅掉敵人兩個團。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除了膽識過人,奮鬥在第一線立下了血汗功勞,楊得志指揮作戰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同樣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對越反擊戰中,這位老將都有亮眼表現。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8月,中國工農 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楊得志任八路軍一 一五師六八五團團長,率部參加了9月25日的平型關伏擊戰。

1940年春,發動對石友三、高樹 勳等討頑戰役,楊得志又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組織指揮了 “四一二”反掃蕩。1945年殲敵4萬餘人的邯鄲戰役,也有楊得志和他的一縱隊活躍的身影。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解放戰爭時期,楊得志多次參加、指揮重大戰役,殲敵人數上萬,活捉國民黨軍長羅立戎。新中國成立後,十九兵團南遷古城西安,楊得志兼任陝西省軍區司令員。

解放後的朝鮮戰爭和對越反擊戰中,楊得志也屢次建功,就比如在朝鮮戰爭中的馬良山阻擊戰,打退了敵人的秋季攻勢,這才逼得聯合國代表們坐上談判桌。

具有如此傳奇經歷的開國老將,還十分的平易近人,中將李殿仁就曾經評價“楊得志是威威赫赫戰功將、寬厚愛民好師長。”這也難怪鄧小平將其作為總參謀長的人選了。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3.訪老帥,定人選

1979年11月底,鄧小平召見中央軍委常委、秘書長耿飈,談了他對總參謀長接替人選的意見,並安排耿飈向軍委副主席聶榮臻、徐向前作了彙報。

除此之外,鄧小平也向幾位老帥徵求意見,除了安排耿飈與韋國清遠赴廣州徵求軍委副主席葉劍英的相關意見之外,鄧小平還在12月冒著北京的風雪與嚴寒,親自趕往徐向前、聶榮臻家中,互相交流總參謀長一職的人選接替等等事宜。

親自出門與相關領導交換意見,可見這件事情對於鄧小平來說意義之重大。最終,經過鄧小平和幾位老帥的反覆協商,終於確定下來新的總參謀長接替人選:楊得志。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他不僅是個難得一見的帥才,還擅長團結同志,儘管在參謀部的工作經驗與身體素質上,楊成武更勝一籌,他也不像楊勇那樣以自己的“鐵律”一般的原則性出名,但綜合考量下來,楊得志才是這個職務的適任者。

這次領導班子的變更,不僅僅是一次職務的接替,更體現出了鄧小平等老一代革命領導人的領導智慧。從背景、能力、履歷,乃至能否統一同志意見、能否服眾等諸多要素統一考量,不選則已,要選則必定擇賢而任。

人選三次變動,其實都在鄧小平和老將們的運籌帷幄之中。而事實上,直到楊得志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卸任總參謀長一職時,他都完美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這也從側面證明瞭鄧小平眼光的睿智和長遠。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看起來最好的未必是最合適的,站在全局角度進行考量,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回過頭來看這次領導班子的調整,人選竟然連續更換了三次,這其實是相當少見的。

任人唯賢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並不是說誰擁有最好的硬性指標,誰最有某種專業素質就任命誰,各位同志的團結、關係的調整與平衡,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條件。我們的國家需要什麼樣的領導班子?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賢”也並非單指才能,而涉及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縱覽全局才能把握其中奧妙。無論是選賢還是治國,鄧小平等老一代革命領導人的大局觀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不僅如此,這次選拔總參謀長,除了讓我們看到領導人的大局觀,也讓我們瞭解了領導班子選舉的方針與其中蘊藏的人才觀。

國家需要的不僅是“做題家”,不僅是在某一技能上具有專長的人,更多的是要求“文武雙全”,多方面適應崗位的需要。對比終於敲定的楊得志,楊成武因政治敏感因素落選並不可惜,可惜的是楊勇,空有一身武功卻沒來得及施展。

堅持原則的確是優秀的品質,但在某些位置,原則就可能變成令人防備、不利於團結的鋒芒。根據自己的處境靈活調整自己的選擇,才能更好發揮自己的價值。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1979年鄧小平卸任總參謀長,與老帥運籌帷幄,兩度易人後終於敲定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