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發生過一件極其重要的事——西安事變,此事直接促成了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對於中國的歷史進程是極為積極的。
但是對於發動事變的兩位主人公來說,結局卻不是那麼幸運。
“九一八事件”之後,日本加緊了侵華步伐,然而這種時局之下,蔣介石政府卻不思對外,反而把精力用在了對付中共身上,1935年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除了原先的西北軍外,還將東北軍調到甘陝地區對陣紅軍。
東北軍自己老家被佔了卻因為蔣介石的命令不能打回去,此刻面對紅軍根本沒有戰心,基本上都是敗仗,損兵折將嚴重,所以根本不願意再打下去。
西北軍楊虎城部差不多也是一樣的情況,楊虎城本人一直都與中共關係良好,就連“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的清黨命令都敢違抗。
“九一八”之後楊虎城反對蔣介石的政策,積極主張抗日,還與紅四方面軍簽署過《漢中密約》,表示互不侵犯。所以他與張學良一拍即合,以“部隊不穩”為由邀請蔣介石到西安訓話,名為振奮軍心,實則準備好了極端手段。
蔣介石也是足夠託大,1936年12月4日就帶了少量人去往西安。張、楊二人多次進諫讓蔣介石共同抗日,可惜蔣一心只想對付紅軍。
12月10日,蔣介石召開會議,正式通過發動第六次“圍剿”計劃,決定於1936年12月12日宣佈動員令,並且在11日邀請張學良、楊虎城及同赴西安的一幹人等參加晚宴,在宴會上宣佈由中央軍接替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剿共任務。
這種舉動完全就是把西北軍跟東北軍當槍使,用完了就扔。所以宴後張、楊二人召集部下,約定好在12日發動兵諫。
整個過程也算是有驚無險,蔣介石及他所帶的人全部被扣押,經過多方的談判協商最終和平解決。
如果沒有西安事變,蔣介石還是會繼續對中共用兵,這樣一來結局什麼的不說,至少我黨會付出更大的傷亡,而中國的抗日事業必然會更加糟糕。
所以從國家民族的角度來說,張、楊二人是有功的,但是在事件解決後,二人都被蔣介石報復。
張學良為了保護蔣介石的安全,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結果就開始了長達五十四年的囚禁生涯,從大陸到臺灣,一直到1990年才恢復自由。
人生能有幾個54年呢?實在讓人唏噓,也無怪張學良晚年感慨:我只活到了三十六歲,以後就沒有了,這是我的生命。
在恢復自由後,張學良攜趙一荻赴美探親,輾轉多地最終僑居美國夏威夷,在檀香山定居直至離世。
楊虎城的處境則更慘,西安事變後就被國民政府解除職務,1937年6月被迫出國“考察”。在盧溝橋事變後楊虎城多次致電,希望能回國抗日,然而未得蔣介石批準。一心報國的楊虎城在1937年12月偷偷回國,可惜在南昌被抓,楊虎城及家人、秘書一同被關押了近12年。
1949年9月6日,蔣介石在敗退臺灣之際仍然沒忘作惡,指示特務殺害了楊虎城及其幼子楊拯中、幼女楊拯貴、“小蘿蔔頭”宋振中等一共8人。
一位愛國的將軍遭遇如此不幸,讓無數國人扼腕嘆息。唯一慶幸的是,楊虎城還是留有後代的。
他的長子名叫楊拯民,名字取自孫文先生的“拯斯民於水火之中”,楊虎城將軍被捕時,楊拯民因為在外求學而沒有在一起,所以躲過了這次大難。
楊拯民自幼聰穎好學,非常上進,在父親的影響下很早就參與了革命,為新中國的建立與發展都做出了很大貢獻,尤其是建國後長期在石油部門工作,是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第一代功臣。
而且楊拯民因為父親的關係還跟張學良相識,有一次楊拯民跟隨父親及張學良去軍營訓練團視察。開車的是張學良,楊虎城坐在副駕駛,楊拯民則在後排兩人的副官之間。
張學良因此跟楊拯民打趣:小傢夥,今天這車裡面你的官最大,我給你當司機,你父親和我的副官給你當保鏢。哈哈,你的派頭不小。在楊拯民的心中,張學良就像自己的叔叔一樣。
有著這層關係,長大後的楊拯民除了惦記著自己父親,也在留意著與父親共同謀事的張叔叔。
在得知張學良重獲自由後,楊拯民本來計劃1996年去看望他,不過準備動身時卻查出自己患病了,因此未能成行。
1998年楊拯民因病去世,臨終前叮囑兩個兒子楊協、楊瀚:“要是有機會,你們一定要去夏威夷,去看看張少帥啊。”
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楊瀚在1999年6月去往夏威夷,經人指引在一家教堂門口見到了年已近百的張學良,楊瀚主動上前打招呼:您好,我叫楊瀚,我的祖父是楊虎城,我來看您了。
在他的預想之中,祖父與對方是莫逆之交,那麼張學良應該會很激動,然而坐在輪椅上張學良在聽到這個熟悉的名字後非常吃驚,先是一愣,接著渾身顫抖,半晌之後才回道:你好!你好!
接著張學良就什麼都沒有說了,也沒有過多目光上的交流,反而催促旁人趕緊推著走。
對於這樣的反應楊瀚真的沒有想到,不過他認為自己反正是在盡父親的心意,也沒有希望來獲得什麼,興許張學良只是年紀大了不善於表達了吧。
第二年張學良的百歲壽誕,楊瀚再一次去往夏威夷祝壽,然而這次相見張學良的反應同樣很冷淡,只是聽到楊虎城名字時微微顫抖並說了“你好,謝謝”四個字。
除了兩個字不同,其他的態度完全一樣,弄得楊瀚非常尷尬。
楊瀚本以為是年紀的問題導致不善於表達,結果在宴會上張學良登臺說話頭頭是道,完全沒有什麼不能表現的樣子,這讓楊瀚心裡有些不舒服。
後來楊瀚也思考過這件事,他認為“少帥覺得祖父(楊虎城)的事情不堪回首,所以他不願意談。”
個人認為張學良心中也是有愧的吧,當時他已經近百歲,而一同起事的楊虎城將軍早已犧牲,面對對方的後人,心中肯定是有不一樣的情緒。
諸多恩怨,是是非非,現在都已隨風而去了。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張學良百歲壽誕,楊虎城的後人去看他,少帥顫抖後只說了四個字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