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近代中國為什麼不選擇走“資本主義道路”?
搞資本主義,首先你得有“資本”吧?
好比做生意,要有本錢,本錢越大,賺錢的概率越高;本錢越少,越容易血本無歸;沒有本錢?是準備賣兒賣女自己嗎?
清末民國是落後、分裂、混亂、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是被侵略、被掠奪、被吸血、被壓迫的半殖民地國家,你發展現代工業、和帝國主義“商戰”的資本從哪裡來?
資本主義好比一個“公平”的拳擊場,一個先天不足、身體虛弱、疏於鍛鍊的病夫,想要在這個拳臺上和職業拳手按照規則“公平”地較量,你覺得這公平嗎?
他起碼要先治好病,補充營養,鍛鍊身體,進行職業訓練之後,才能打吧?
一個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是沒有資格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內憂外患、生產力低下、主權不完整、沒有工業化、沒有資本原始積累,拿什麼去自由市場中和對手競爭?
中國的資產階級先天不足,非要走資主義道路,只能成為剝削本國人民、供血帝國主義的“買辦”和“代理人”。
清末民國的時候,中國有什麼工業?有什麼技術?有什麼產品?非要走“資本主義道路”,和帝國主義做“自由貿易”,只能是賤賣原材料、勞動力、華工“豬仔”,買入工業製成品、鴉片,摧毀本國民族工商業,肥了少數“買辦”,讓四萬萬中國無產階級陷入更黑暗的深淵。
有關資本主義中國不是沒有試過,近代中國幾乎把所有的方案都試了一遍,為了“救亡圖存” ,我們是什麼藥都敢用,哪個能救中國,就學哪個。
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民族主義、復古運動、議會政治、各省“聯邦”、實業救國、資本主義、無政府主義……都試過。
清末的時候,中國地主階級搞過“洋務運動”,民族資產階級搞過“實業救國”,一邊從西方學習技術,一邊自己發展輕工業,如紡紗、麵粉、制鹼等產業,和帝國主義競爭,但這種“學習”和“競爭”註定是“與虎謀皮”。
一來帝國主義不可能給你真正的技術;二來資本主義的原始階段是需要密集的資本、強大的投入,甚至是燒錢開路、賠本壟斷市場,單個開明地主、民族資本家哪有這個實力和歐美大資本剛正面?三來輕工業的基礎是重工業,是機器生產機器,你的流水線都是直接買來的,自己沒有辦法造,而人家可以隨時更新換代,從產能、效率、到質量都是降維打擊,你怎麼競爭?四來市場規則、技術標準是人家定的,人家在你國家還有駐軍,有“治外法權”,就算你拼了命,用低人工成本趕了上來,人家還可能動用律師訟棍、勾結買辦政府,直接物理消滅你。
所以,清末、民國資產階級“實業救國”的結局就是大量的民族企業在帝國主義和本國買辦打壓破產、倒閉。
而買辦階級卻因為給帝國主義當狗,剝削掠奪本國人民,賺了個腦滿腸肥……“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中堂,掌握民國經濟命脈的“四大家族”,都是如此,他們自己是更有錢了,但對整個國家而言,災難是更深重了。
想要發展資本主義,大國支持、原始積累、密集資本、技術優勢,一個都不能少。
當年荷蘭開始搞資本主義,靠的是國家背書、皇室支持、全社會募集資本、武裝艦隊、殖民掠奪;英國開始搞資本主義,靠的是皇室支持正規艦隊和海盜組織進行“合法掠奪”,皇室參與分贓……資本主義不是請客吃飯,是血與火的戰爭,是靠對落後民族的毀滅性屠殺和掠奪完成原始積累的。
近代中國,不存在這個基礎,中國甚至都沒有誕生過成熟的“資產階級”,舉個例子,辛亥革命,甚至都不能算作真正的“資產階級”革命,因為同盟會的元老們,幾乎沒有一個是“資產階級”,大部分都是些地主階級的讀書人、幫會會黨,並沒有強大資產階級的支持……《三民主義》開宗明義,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與其說這是資本主義,不如說這是民族主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一沒有自己的產業,二沒有自己的武裝,三沒有自己的基本盤,上來就要求“政黨政治”、“聯省自治”、“三權分立”、“議會選舉”……這就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同盟會號召搞“政黨政治”,結果一夜之間全國出現數百個大大小小的政黨,很多封建官僚搖身一變就成了各路黨魁,各有各的綱領和主張,把議會搞成菜市場;國民黨號召“議會選舉”,結果軍閥政客黑幫各顯神通,導致宋教仁被暗殺;北洋政府學“三權分立”,結果導致段祺瑞黎元洪“府院之爭”,張勳復闢打進北京城,段祺瑞“再造共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裁者;各省呼籲搞“聯邦制”,搞“聯省自治”,結果搞出了軍閥割據,有槍就是“總督”、“大帥”。
一個落後、混亂、分裂、經濟政治命脈掌握在帝國主義列強手中的舊中國,是沒有辦法搞資本主義“議會政治”、“小政府”、“聯邦制”這一套的。因為你連一個統一的、獨立的、有組織動員能力的政權都不存在,你怎麼推行“民主”?各路軍閥、買辦反而可以藉此機會興風作浪,殘害的還是人民。
實際上 ,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中國是不存在現代政黨的。中國國民黨,其實是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才勉強建設成了一個現代政黨,有了完整的綱領、基層組織和武裝力量。當時國民黨的黨員發展、黃埔軍校招生工作,都是共產黨人幫助完成的。
如果沒有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黨充其量就是一個大號的“幫會組織”,根本稱不上什麼“資產階級政黨”。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蔣介石政府的“清黨”和“反共大屠殺”,不但導致了國共決裂,還事實上清除了自己38萬基層黨員,國民黨基層黨組織被徹底破壞,基層重回地主鄉紳手中,國民黨退化為給地主、買辦看家護院的“打手”,這時候就更不能稱之為“資產階級”政黨了,實際上,國民黨政權對民族資產階級的迫害也是相當嚴重的,甚至逼得很多民族企業破產。
《劍橋中華民國史》記載:……然而,上海商人和銀行家還須酬勞蔣介石。4 月25日,他們再給蔣介石700 萬元。但是,這筆款項僅僅提起了蔣介石的財政胃口,因為他的軍費每月約達2000萬元。他派出專人逐店逐廠要求捐款。例如,命令南洋兄弟菸草公司捐款50萬元;華商電氣公司捐款30萬元;先施公司捐款25萬元。當資本家迴避時,蔣介石的代理人就採取恐嚇、敲詐,甚至綁架的手段。歐文·查普曼報道,“富有的中國人會在家中被捕,或神秘地失蹤於街頭……百萬富翁以‘共產黨’的罪名被逮捕。在近代,上海從沒有在以前的任何政權之下,經歷過如此恐怖的統治”。
國民黨政府哪裡懂什麼“資本主義”,主要靠濫發鈔票和借外債來彌補赤字,其結果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漲,使商業投機空前發展,黑市猖獗,囤積奇貨。社會上普遍出現的工不如商、以商養工、商不如囤,使社會生產無法正常進行,造成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一小撮特權階級大發橫財,而廣大人民則處於極度貧困之中”。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看似佔據了富庶的大城市、主要交通樞紐,掌握整個國家的財富,擁有美國的援助……但這些所謂“優勢”,在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其實用處不大。城市需要糧食供給,軍隊需要物資供給,在當時的中國,光有“錢”,是沒有用的,只要掐斷交通線,物資供應不上,城市和軍隊就有崩潰的風險,國民黨的“城市化”、“現代化”,建立在流沙之上。
而共產黨佔據了廣大的農村,通過土地革命、宣傳教育贏得了中國“大多數”的支持,並且建立了廣泛的基層黨組織,擁有了空前的組織動員能力。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之前任何一種黨派都截然不同,她追求的不是“精英層面的啟蒙”,不是單純的民族主義救亡圖存,而是普羅大眾的生存權,是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新世界,他們反帝反侵略更為徹底,他們也堅定地和最廣大的無產階級站在一起。
從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到解放軍,他們在也用行動證實了他們的理想和信念。他們和人民一起生產,和人民一起戰鬥,他們理念更先進,組織更嚴密,行動更務實。
人民信任共產黨,黨是人民的黨,軍隊是人民的軍隊,所以兵源、糧食、後勤不是問題,淮海戰役中,甚至出現過兩百多萬農民用小推車送糧食支援前線,所以,中國共產黨以摧枯拉朽之勢解放了全中國。
實際上,“舊民主主義革命”,也就是“資產階級革命”,中國資產階級是無力完成的,他們沒有本事反帝反封建,是中國共產黨替他們做到的,中國共產黨真正做到了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
建國初期,資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曾經有一次“正面對決”,這就是著名的“銀元戰爭”和“兩白一黑戰爭。”
上海解放後,一些留在上海的不法資本家和投機勢力利用新生政權面臨的種種困難,通過販賣“黃”(黃金)、“綠”(美鈔)、“白”(銀元)擾亂金融市場,阻止人民幣進入上海。
當時上海著名的四大百貨公司銷售的商品也是公然用銀元標價,不收人民幣,以至於人民幣早晨從人民銀行發出,當天晚上就如數回到了人民銀行。他們公開叫囂:“解放軍可以打進上海,人民幣則進不了上海。”
“銀元之戰”中,人民政府直接查封上海證券交易大樓,逮捕投機資本家,抄沒黃金(含金飾)3642 兩,銀元 3.97 多萬枚,美元 6.27 多萬元,人民幣 1545 多萬元,呢絨、布匹、顏料、肥皂等各類囤積的商品折價人民幣 3553 多萬元,還收繳美式手槍 2 支。“銀元之戰”大獲全勝,沉重打擊了上海的金融投機活動,也使人民幣在上海站穩了腳跟。
1949年10月15日從上海、天津開始,接著波及華中、西北地區,發生了一次很大的全國性物價波動,這是投機資本興風作浪,是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同共產黨的一次大的較量。
1949年底至1950年初,中共首先從浙江、江蘇、山東、江西、湖南等糧、棉產區,調集大量糧食和棉花到上海和蘇南各大中城市。經過大量的物資準備後,在“兩白一黑”物價被投機商抬高到一定高度時,上海與全國主要大城市一起,大量拋售紗布、糧食、煤炭等重要物資,邊拋售邊降價,迫使投機商趕快出貨,政府又適時低價進行收購。這一下,投機商慘重失敗,血本無歸。
在短短幾天的時間裡,就止住了物價上漲勢頭,穩定了市場,並給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的投機資本以殲滅性的打擊。事後,上海的資本家說:“中共此次不用政治力量,而能穩住物價,給上海工商界一個教訓……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
事實上,中國共產黨比中國當時的資產階級更懂“資本主義”。在後來的“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也證明自己比資產階級更擅長集中資本、突擊攻堅、實現工業化和產業的國有化。
在蘇聯援助下建設重工業,通過一個個“五年計劃”實現工業的逐步現代化,通過普及基礎教育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和勞動力,通過“三線建設”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鏈,通過“上山下鄉”吸收富餘勞動力帶動農村發展,通過興修水利、化肥工業實現農業現代化,通過基礎建設讓全國成為一個“大市場”……
前三十年讓中國擁有了完備的國防工業、重工業體系,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改革開放”,加入WTO,帶著強大的生產力進入全球化時代,後40年積累資本、升級技術、全產業鏈擴張,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如今再注重公平,反壟斷,抑制資本惡性擴張,實施脫貧攻堅戰,實現全國脫貧。
新中國能走到今天,其中的艱難困苦,付出的汗水和鮮血,遠不是我寥寥幾句話能夠說完的。
我們再回顧教員說過的這幾段話:
“走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社會之路嗎?誠然,這是歐美資產階級走過的老路,但無如國際國內的環境,都不容許中國這樣做。依國際環境說,這條路是走不通的。”“事情不是那麼簡單,人家資本主義制度發展了幾百年,比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會歷史長,地區發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國主義弱肉強食,搞得民不聊生,實際上四分五裂。我們這樣的條件搞資本主義,只能是別人的附庸。”“中國從來沒有過真正意義的資本主義。強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只會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官僚買辦資本主義的狀態。”
是不是有了新的理解?
不走資本主義道路,是因為帝國主義不允許一個後發第三世界大國走真正的資本主義道路,小國尚可以成為帝國主義產業鏈的一環,大國首先要自廢武功、四分五裂……後發國家的資產階級也不會真正致力於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他們也沒有這個能力,做實業太辛苦,當買辦太輕鬆了。
有這個意願和能力的,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中國人民,畢竟資產階級可以換國籍,可以當香蕉人,無產階級只能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沒有辦法,只好拼命硬幹,讓國家富強,讓人民安康。
唯一的道路,就是和大多數站在一起,艱苦奮鬥,團結一心,走獨立自主的發展之路。
當今世界,哪個國家更關注人民的生存權?哪個國家更關注最廣大的大多數?哪個國家哪個更像是人類的希望?不言而喻。
是中國選擇了共產主義,也是共產主義選擇了中國,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為什麼選擇“共產主義”?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