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資治通鑑:個人所求利益越大,越不能說出來!

歷史 謀略那些事

《資治通鑑》第12卷 漢紀四

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

【原文】

冬,十月,上與布軍遇於蘄西,布兵精甚。上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惡之。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遂大戰。布軍敗走,渡淮,數止戰,不利,與百餘人走江南,上令別將追之。

【譯文】

冬季,十月,高帝劉邦與黥布軍隊在蘄西對陣。黥布軍隊十分精銳,高帝便在庸城堅壁固守。遠遠望去,黥布軍隊的佈陣如同當年的項籍軍隊,高帝心中厭惡。他與黥布互相望見,遠遠地質問黥布:“你何苦要造反?”黥布回答說:“想當皇帝而已!”高帝怒聲斥罵他,於是雙方大戰。黥布軍隊敗退而逃,渡過淮河,雖然幾次停住陣腳再戰,仍不能取勝。他只好與一百餘人逃到長江南岸,高帝便另派一員將軍繼續追擊。

資治通鑑:個人所求利益越大,越不能說出來!

【解析】

之前有寫過三篇文章。

孟子見魏惠王推銷思想,所有利益都需要大道理來包裹。

劉邦打項羽董公出面諫言,做大事必須要佔據大義。

蕭何給劉邦蓋超級豪華宮殿,高手做事不能直接說自己要,而是要巧立名目。

其實圍繞這個話題,可以再繼續深入一點。

簡單來說,個人利益越大,越要隱藏在眾人的利益之中。

以英布造反來分析。

1.動機的不同

英布為什麼造反?

劉邦殺韓信、彭越刺激到他。

與其等死,不如搏一把,贏了還能做皇帝。

彭越是死中求活、求富貴。

對於彭越手下的絕大多數人而言,他們不用死。

本本分分做好事情,每月拿工資就好了。

一邊有造反求活的需求,一邊沒有造反的需求,甚至希望安定和平。

2.利益風險的不同

英布贏了當皇帝,輸了伸頭一刀必死。

英布手下這些人,贏了又能如何?

最好的封侯拜將,絕大多數恐怕就是給些錢完事。

但是,輸了都是死。

兩邊最差的結果都是死,但是收益卻不一樣。

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真正願意跟著英布一條道走到黑的人極少。

3.力量實力不同

英布不過是諸侯王,地盤、經濟、軍隊比起整個漢朝來說小的可憐。

如此懸殊的對比。

英布的勝算常規操作下實在不高。

英布想要勝利,必須要把自己手中力量運用到極致。

在兵力不增多的情況下,最大程度穩住軍心、提升士氣說不定就能打出破釜沉舟那種暴擊。

4.反對力量的存在

有人的地方就有反對。

英布造反,無論是外部還是內部,必然有人反對。

最大化成對消弱反對者,使其轉變為支持自己的。

即是

消弱劉邦也是提升自己。

英布到底想要什麼?其實並不是太重要。

但是,結合之前提到的三篇文章。

孟子見魏惠王推銷思想,所有利益都需要大道理來包裹。

劉邦打項羽董公出面諫言,做大事必須要佔據大義。

蕭何給劉邦蓋超級豪華宮殿,高手做事不能直接說自己要,而是要巧立名目。

英布必須要有一個極高的出發點,來把他挑起的這場戰爭合理化。

同時,最大化程度激發手下軍隊戰鬥力,並且通過擊敗其他劉邦部隊,形成裹挾滾雪球似發展,彌補兵力上的不足。

所以,這個時候,英布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單獨挑出來,而要把自己化身成為眾人利益的代言人。

是為了給眾人謀求更大的福利,反抗劉邦的暴政為如此帶領眾人發動這場戰爭。

這樣眾人的力量才能夠真正的為英布所用。

但是,英布一句“欲為帝耳!”

把自己的目的暴露的明明白白。

大家和你英布一起造反玩命,居然是為了你自己的一己私慾。

不玩了、不幹了,不趟這趟渾水,安心拿工資、種地,他不香嗎?

於是,軍心會亂、士氣會散。

【啟發】

英布的例子是反方面教材。

現實生活中,如果想要達成個人利益,利益越大,光靠自己一個人是沒用的。

還要借勢,甚至造勢。

如何造勢借勢?

第一步就是要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

第二步把事態挑起來,讓事情看上去是代表眾人的利益。

第三步再在暗中引導帶節奏,通過眾人大勢,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說我自己要什麼、要達成什麼目的。

你再想讓別人為了你想要的東西而奮戰,那對方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改變了。

不信你試試。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資治通鑑:個人所求利益越大,越不能說出來!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