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意思就是一些屠豬宰狗從事普通職業的普通人一般都比較仗義,而讀書的人卻有很多是負心人,容易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要說這句話有沒有道理,首先要知道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在明朝時期,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就害怕王親貴族像他一樣起兵造反,所以就剝奪了這些人的兵權,並且不允許這些人輕易離開封地,這就像是軟禁一樣,每年拿著朝廷的俸祿,整天無所事事。
於是這些人閒來無事,就喜歡上了養狗,並且用狗來互相爭鬥作為賭博之用,後來很多達官貴人也都開始爭相模仿。但是養狗這種事情一般是家奴們來養的。都說“家興出惡犬”,其實大戶人家的家奴們更是驕橫跋扈,不僅不把百姓放在眼裡,就連官府都不放在眼裡,經常用狗咬傷路人。
有一次,這些家奴們帶著狗上街,就把狗放到大街上去撕咬一位秀才,眼看著秀才就要被咬死了,這時候從路邊出來一個屠夫,他為了救秀才,就把狗給捅死了。這些家奴們一看,一個屠夫居然敢把主人的狗捅死,於是就把屠夫押送到官府。
當時坐堂的老爺就是曹學佺,他早就看不慣這些家奴的惡性,就判了屠夫無罪。這就讓狗的主人感覺顏面盡失,於是就暗中買通了被咬的那位秀才,在大堂上秀才改口說自己和狗是好朋友,那天正在與狗玩耍,沒想到屠夫就把狗捅死了,還要求屠夫給狗償命。
所幸的是曹學佺剛正不阿,大罵秀才: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報還反咬他一口,與狗為友天理不容。最終在大刑之下,秀才只好說出了收錢改口供的事情。之後曹學佺就在案卷上寫下“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
從上面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來,那位秀才真是忘恩負義,不僅不感謝屠夫的救命之恩,還為了錢想要害死屠夫。當然這句話也只是在當時那件事情中是正確的,也並不能說明所有的屠夫都仗義,所有的秀才都負心。
其實這也是古人對讀書人的一種偏見,雖然說讀書可以做官,但是在以前,寒門學子通過讀書做官的人是非常少的。特別是在以前信息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所認識的人也不會太多,因此大多數普通人都沒有見過身邊的人中舉人,更別說中狀元了。
一旦身邊有人中舉人做官了,那肯定在當地是會引起轟動的,人們就覺得這家人從此就飛黃騰達了,但事實上中舉之後,並不一定能做官。就算能做官,能在很遠的地方當一個縣令就很不錯了。因此他的家裡也不會發生多大的改變,這就會讓周圍的鄰居感到失望,鄰居們就會想,他兒子都當官了,他家裡怎麼還是老樣子?肯定是他兒子忘恩負義了。所以就有了“負心多是讀書人”的說法。
就算讀書人沒有做官,也是整天忙著讀書,還要去上京趕考,一去可就是很長時間,當然也就沒時間照顧家裡人了。而屠夫可是天天在家裡,給人的感覺也是很正義。所以“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是一種比較片面的認知,是沒有什麼依據的。不過讀書人心眼多,屠夫心眼少倒是真的。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古人為何對讀書人有偏見?老話說:“負心多是讀書人”,有道理嗎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