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當時帶十個人發動了世人皆曉的玄武門之變,回頭看這十個人最後的結局怎樣,不僅要看李世民的為人,還要看他們自己立功後的所作所為,是得到善終還是自食惡果,細看便知。
咱們先來看看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李淵當政時,李建民當了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當時李世民勢力已經很雄厚,無論是權利還是財力都夠當皇帝的格了,換位思考,自己已經有這個實力上位了,再委屈自己當個秦王那才是不正常。再者說,考慮長遠一點,如果說按這個形勢走,李建民當了皇帝,還能留了對自己威脅這麼大的李世民嗎?所以說,發動這次政變是為了不負自己的才幹勢力,也是為了自己以後的性命。
發動一次政變不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就能完成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明能取得勝利,也不是光憑他自己一個人能實現的,在這其中有十大功臣,為這次政變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那政變之後李世民是怎麼對待他的功臣們的呢,咱們來看。
一、長孫無忌
把長孫無忌放在第一個說,自然是有原因的,長孫無忌被稱為“十大功臣之首”,他自幼喪父,是由舅舅撫養長大的,從小就不僅聰明,而且勤奮,也善於出謀劃策,跟李世民是關係非常好的,一直跟隨李世民奔波徵討,可以說,沒有長孫無忌,李世民的這一片江山很難打下來。後來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封長孫無忌做了太子左庶子,可見其地位之重。
而在李世民當了皇帝後,還是對長孫無忌委以重任,並且給予他最大程度的信任。據說當時有一次,有人看長孫無忌受寵太盛,就上奏彈劾他,結果李世民不但沒懷疑,還懲治了上奏的那個人,把奏摺拿給長孫無忌看。君臣之間的信任能達到這種程度,真的是感天動地。
643年,唐太宗把總共24位功臣的畫像掛在凌煙閣,而長孫無忌的畫像居首位。後來唐太宗封李治為皇並讓長孫無忌輔佐他,唐太宗去世後,李治認真聽取長孫無忌的意見,長孫無忌也以舅舅的身份盡心輔佐他治理朝政,上奏的奏摺,李治都是先看先採納長孫無忌的意見,甥舅倆可以說相處得十分融洽,直到有一件事情讓兩個人完美的關係出現裂縫。
當時李治想要廢皇後立武則天為後,召了幾位大臣來內殿商議,其中必然有長孫無忌,商議此事的時候,其他大臣都不敢說話,諸遂良強烈反對,此時李治唯一可以依靠的長孫無忌雖然沒有明面上反對,但是還是有支持諸遂良的意思。雖然沒有人支持他,但是李治還是執意做了這件事情,廢了皇後,立武則天為後。李治想幹的事情是達成目標了,但是這件事之後他還是對長孫無忌心存芥蒂,這也為後來長孫無忌的下場作了鋪墊。
659年,許敬宗上奏李治說長孫無忌與奸臣勾結,要李治治長孫無忌的罪,李治當時落淚說:“我怎麼忍心治我舅舅的罪,這讓文史百官怎麼看我呢?”然後許敬宗舉了許多前人古訓,最後李治竟連商量都沒有就將長孫無忌流放,他的兒子也遭到了罷官。同一年,唐太宗讓許敬宗重審這個案子,結果許敬宗派過去的人剛一到達目的地就下令讓長孫無忌自縊,親屬也都被抓去當了奴婢。
明面上說什麼勾結什麼重審,其實還不是找了個由頭除掉長孫無忌,真的在意這個舅舅的恩情的話,怎麼會一句話都沒有商量沒有對質就將他流放?真的顧及舊情顧及百官的話,怎麼會讓派去重審的人輕易將其絞死?人情冷暖,各自知曉罷了。
這倒是後來李治對長孫無忌的做法了,但是在李世民那裡,長孫無忌還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功臣。
二、尉遲恭
一提到尉遲恭,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過年時家家戶戶會貼的年畫,上面就是尉遲恭的畫像,民間都把他奉為門神,每年在家門口貼上年畫祈求平安順遂。尉遲恭為人十分忠厚,一直馳騁在沙場,為國效力,他十分忠心,諡號“忠武”。
而尉遲恭和李世民的故事,也是信任和忠心完美結合的典範。620年,李世民徵討叛軍王世充,當時大臣們都覺得尉遲恭也會反叛,所以把尉遲恭關押起來,看到這裡不免有些憤憤不平,僅僅因為自己的猜忌就將他人一直關押起來,實在是沒有什麼道理。當時還有大臣勸李世民處置了尉遲恭,畢竟被關押了這麼久,任誰心裡都會有怨恨,如果放出來必定會釀成大禍,但是當時李世民並沒有這麼想,他給予了尉遲恭充分的信任,立刻讓人把尉遲恭放出來,並且賞賜給他財寶,跟他促膝相談,表達了自己對他的信任和期待。
前腳李世民放出尉遲恭,後腳兩人出去打獵的時候就遇到王世充領兵偷襲,真是天賜良機!這個時候就是考驗尉遲恭的時候,如果救了李世民,毋庸置疑以後也一定是李世民的心腹,得到李世民和朝中大臣的信任,但是如果此時叛變或者出逃,那一定是拿命來償,而尉遲恭本就是一個忠肝義膽之人,不可能做那種忘恩負義之事,所以答案是肯定的。當時尉遲恭怒呵一聲把單雄信從馬上幹翻,接著保護李世民殺出重圍,還俘虜了鄭軍幾千士兵,殺得鄭軍落荒而逃。
這件事後,李世民對尉遲恭愈加重用,朝中大臣們也對尉遲恭開始信任起來,後來李世民組建了一支精兵,精心加以培養,後來讓尉遲恭和另幾位權重之臣一起跟自己打理,用來在以後保護自己,可見李世民對他的器重。
但是尉遲恭十分自負,常常覺得自己不可一世,在遇到其他大臣時一點謙遜也沒有,還時常出言嘲諷,因為這樣,他跟許多人的關係都不太好,即使如此,他還是不自知,依舊我行我素,直到後來有一次行為實在過分被李世民呵斥才有所收斂。晚年時尉遲恭回家養老不對世事過問,後在家中去世。
尉遲恭是第二大功臣,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晚年時李世民還前去探望他,也是得到了善終。
三、侯君集
侯君集早年時跟隨李世民東徵西討,也是李世民的心腹,但是下場卻很慘。
侯君集沒有什麼文化,後來入朝後跟著學習,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眾人也都看得起他,這個道理倒是古今通用,認真學習好好生活的人是會被善待的,後來他跟著李世民打拼,逐漸獲得了李世民的信任,也獲得了很高的軍銜職位。
侯君集所做的值得一提的事就是攻佔高昌,當時侯君集領兵到高昌附近的柳谷,聽屬下說這時候高昌國的人聚集一處安葬鞠文泰,可以偷襲,來個團滅,但是侯君集不齒這種行為,認為這種做法不妥,於是帶兵攻克高昌,其中還用自制的武器攻擊城牆,俘獲了幾千人,最終使高昌國滅亡,這個事件大大提高了侯君集的地位,使他一戰成名。
公元643年,侯君集勸李承乾策劃謀反,保住李承乾太子的地位,那一段時間侯君集心懷鬼胎,晚上常常睡不著覺,人常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侯君集天天晚上擔驚受怕,他的妻子察覺不對,於是勸他承認錯誤,但是侯君集沒聽進去,結果李承乾被發現要謀反,被廢。這件事情當然侯君集也要被治罪,但是李世民顧及往日的情誼,不忍心將他治罪,但是朝中大臣極力勸阻,最後無奈將侯君集處死,但是李世民還是在他臨死前答應他的請求,放過了他的妻兒,留他們性命。
侯君集最後如此下場完全是自食惡果,滅了高昌後他私吞了許多財寶,這樣的品行早就預示著他不會有一個好下場。
四、其他功臣
除了這三位功臣外,還有七位大臣為這次政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分別是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這七個人都各自有各自的本事,也是有很強的能力,能夠輔佐李世民當政,他們最後也都得到了善終,因為十分忠心耿耿,一心輔佐,所以李世民對待他們也都很好。
所以說,這十大功臣裡面,除了侯君集因為謀反被殺,其他人都得到了善終,而歷史上對長孫無忌的分歧比較大,有人說他忠臣,也有人說他奸臣,到底是忠是奸,由上述一通分析,至少在李世民當政時期,他是非常忠心,盡心輔佐的,能主動阻止皇帝為自己封官加爵的臣子會有什麼壞心眼呢,況且就是在李治當政時,長孫無忌也是十分盡責,所以,這十個人,在李世民厚待功臣的待遇下,大都得到了善終。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