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這是軍人的氣魄和軍人的真實寫照。在這其中,中國軍人尤甚。不屈的意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魄,為實現理想不停奮鬥甚至犧牲的豪邁,應該說許多美好的詞語都可以用來形容軍人。新中國的開國將領就是這樣的一群人,胡奇才將軍便是其中之一。
一、活捉日軍翻譯官
中日的民族矛盾是歷史矛盾,中日之間在歷史上是有著血海深仇的。歷史不會忘記,國人也不會忘記日軍侵華犯下的罄竹難書的滔天罪行。當然也不會忘記在這個過程當中,為了民族獨立和解放奮起抗爭的中國軍民。新中國的開國將領無一例外都和日本人進行了殊死搏鬥,共產黨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代表著人民的意志。因此,共產黨的勝利就是人民的勝利,每次我們在和日軍的搏鬥中獲勝,老百姓都會為之歡呼。胡奇才將軍在冶源一戰就是如此。
1937年7月,日軍全面侵華,國共合作。胡奇才將軍先任129師358旅第770團副團長於一線抗戰,後派往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之後,在山東負責敵後工作,1938年8月,擔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8支隊副支隊隊長。1940年任第一支隊司令員,1943年3月,擔任魯中軍區參謀處處長。在將軍不斷升遷的過程中,將軍在和日軍不斷地接觸當中逐漸瞭解日軍的行軍策略,多次立下奇功。
沂水一戰,擊斃、俘虜大量日軍和偽軍。配合王建安在葛莊伏擊,不僅擊斃、俘虜大量敵人,還繳獲了日軍一門大炮和大量武器裝備。1945年5月,八路軍開始反攻,6月5日安丘戰役爆發,胡奇才將軍負責摧毀冶源這一據點,將軍早已經包圍冶源,日軍聽聞消息之後,派軍前來支援。將軍早已經熟悉日軍的套路,豈能讓對方如願?
日軍派來33人的小分隊前來支援冶源的敵人,將軍早就在臨朐縣城外設好埋伏。"圍點打援"戰術再一次取得了勝利,將軍圍住冶源的敵人,當作誘餌,直接消滅日軍這一支小分隊,俘虜一名翻譯官。平日裡,此處的日軍甚是猖狂,四處凌虐百姓,百姓對其恨之入骨。將軍一來直接讓此處的日軍消失。
面對這樣的好消息,老百姓編成歌謠四處傳唱:"胡奇才,真勇敢,指揮八路打冶源,打死鬼子三十三,活捉一個翻譯官。"可見百姓的喜悅之情。將軍只是覺得自己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從來沒有想過會受到百姓如此讚揚。這個事情還是遲浩田將軍告訴他,他才知曉有這麼一回事兒。
原來遲浩田在擔任濟南軍區政委的時候,三上沂蒙山。
1986年的夏天,遲政委在前往臨朐的途中,看到一位老翁在沂水垂釣,看上去年紀超過六十歲,滿頭白髮,但是精神頭兒很好。遲政委一看,覺得很像是傳說中的高人,便下車與之交談。在交流中發現遲政委曾經在臨朐打過仗,便撫著鬍鬚笑著問:"可知當年有個胡司令?"遲政委回答道:"是否是胡奇才將軍?"一聽這話,漁翁大喜,嘴裡叼著菸鬥,手舞足蹈,唱道:"胡奇才,真勇敢,指揮八路打冶源,打死鬼子三十三,活捉一個翻譯官。"1987年,遲浩田到北京開會,特意把這首抗戰民謠書寫下來贈送給胡奇才將軍。
事隔三十多年,抗戰時期傳唱的民謠,年逾六十的老者仍然記憶猶新。提起胡奇才將軍便能夠唱出歌謠。試想一下,我們能夠對三十年前的事情記得清清楚楚,那一定是對我們個人來講十分重要的事情。這位老者記住的不是自己的什麼事情,而是胡奇才將軍,說明胡奇才將軍做的事情遠遠超過了自己做的事情,讓他印象深刻。不是嗎?
歷史會永遠記住那些在民族獨立徵程中做出貢獻的人,就像漁翁記住歌謠一樣。
二、血戰新開嶺,全殲國民黨軍"千裡駒"
東北戰場,是抗戰勝利之後國共雙方掰手腕的地方。國民黨背後有美國的支持,美軍早就和在秦皇島一帶的國軍狼狽為奸。胡奇才將軍此時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3縱隊司令員,負責阻止國軍在大孤山到皮子窩這一帶登陸。1946年,部隊整編,胡奇才將軍擔任4縱副司令員。國民黨企圖消滅南滿解放區,面對敵人的攻擊,我方決定在運動中消滅敵人。胡奇才將軍深刻領會中央的精神。邊攻擊邊轉移,等待時機。
很快機會就送到了眼前。4縱和有國民黨千裡駒之稱的整編25師相遇。國民黨25師,是一支很有名的部隊,屬於蔣介石直接管轄,軍事裝備參照美軍,師長李正誼也不是無名之輩,是黃埔四期的學員。25師擅長長途奔襲,有"千裡駒"的外號。
但是,這支部隊並非沒有弱點。其一,李正誼看不起共軍,認為我軍裝備太差,根本就無法和國軍相提並論,一旦相遇,共軍必敗無疑。其二,我軍運動作戰的優勢明顯,可以在敵人還沒有發揮出"千裡駒"本領的時候奪得先機。
胡奇才將軍直接放棄一部分陣地,集中兵力攻打馬集。這樣25師就不得不回援,在雙子嶺雙方交火。此時,我軍沒有優勢,25師佔據有利形勢。胡奇才果斷放棄,另找時機。胡奇才將地點選在新開嶺,準備誘敵至此。
李正誼看到我軍邊戰邊退,認為我方潰敗,直接調入4縱的埋伏。圍困之勢已經形成,胡奇才帶領部隊對25師進行切割、消滅。但是戰場是瞬息萬變的,我方10師因為客觀原因沒有提前到達指定作戰位置,給了25師機會,25師畢竟是王牌軍隊之一,直接奪下老爺嶺,準備突圍。情況危急,好不容易包圍了25師,下一次的機會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去。胡奇才臨危不亂,直接組織進攻,讓縱隊火炮團攻擊掩護,奪回老爺嶺。眼看著敵人增援部隊即將到達,胡奇才知道留的時間確實是不多了。將軍果斷下令打擊敵人師部,摧毀電臺。這樣一來,這匹"千裡駒"眼睛就瞎了。兵敗如山倒,25師師部被攻擊,其餘部隊全亂套了,很快被胡奇才拿下。
新開嶺一戰,戰果累累。這一戰是4縱成立之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殲滅戰,胡奇才將軍的指揮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展現。戰術指揮官和戰役指揮官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而新開嶺一戰,胡奇才將軍便完成了轉變,得到了軍事專家的認可:"能進能退,進退皆不失主動。有包圍,有穿插,包圍則十倍於敵,穿插則以一當十。既頑強又機動,頑強在攻起一點,不及其餘;機動在大步進退,伺機殲敵。"可以說,這是準確而又中肯的評價。
我們都知道戰爭理論當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戰爭維"。從古至今,許多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利用了戰爭維這一個概念。戰場上不是簡單的兵力多寡的比拼,掌握了戰爭維就掌握了獲勝的關鍵。毛澤東就是一個把戰爭維利用到極致的一位軍事專家,胡奇才將軍也觸摸到了這個點,新開嶺一戰,將軍一戰成名,同時積累下寶貴的作戰經驗。
三、看淡名利:讓別人發財去吧!
像胡奇才將軍這樣的老一輩革命家,連生死都已經看淡了,何況是名利呢?
其實胡奇才將軍原名叫胡其財。1939年,胡奇才將軍在山東的時候認識了自己後來的夫人王志遠。結婚的時候,胡奇才將軍給上級打報告。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在報告上批示:"同意胡奇才同志和王志遠同志結婚。"錯把其財寫作"奇才",將軍第二天就上了前線,也就根本沒有在意這件事情。
後來,有人調侃將軍:"胡老,現在提倡發財,你的這個名字是否要改過來?"將軍淡然一笑,答道:"讓人家去發財吧!"
中國人信命,認為自己的名字是一種象徵,會影響到自己的氣運,很多人為了守住自己的氣運去改名字,布風水等等。將軍原本名字裡有"財",後來改為"才"。可以通過改回來把財運帶回來。但是,對於將軍而言,人生不在於發不發財,而是有更高的追求。因此,不是很在意名字的問題。
能夠在錢財面前毫不動心,很難。可是將軍做到了。因為將軍有著更高的層次:生命的意義在於自己做出了多少貢獻,而不是在於自己掌握了多少錢財。所有將軍可以說出讓人家發財的話。
像胡奇才將軍這樣的人,是一座永遠的豐碑。就像將軍在回憶錄《坎坷的路》中寫道:"得天下不易,我們無數先烈換來今天的勝利和平安,他們的事蹟永存,他們的英名永存!"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1986年,遲浩田遇老翁悠然垂釣,老翁撫須笑問:可知胡司令?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