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而時常為人們津津樂道,尤其是近年來如火如荼的清宮影視劇讓人們對清朝的宮闈之事如數家珍。尤其是宮廷的各種衣飾禮儀更是耳目渲染,想忘都難。但影視劇終究屬於娛樂藝術,很少能真實還原宮廷的規章制度。比如清朝宮廷中的妃嬪宮女脖子上的白娟,就很少有影視劇做出準確的解釋,甚至連其名稱及真正用途也是少有提及。
作為清朝宮廷女子的標誌性物件,卻和我們常用圍巾有著天壤之別。這種白娟有著一個華麗的名稱叫做龍華,在那個繁文縟節異常講究的時代,龍華的長短以及裝飾的精美程度都有著其獨特的含義。乍看之下還以為龍華的不同源於個人審美的差異,然而在等級森嚴的古代宮廷,一針一線都透露著等級制度的威嚴,而龍華也不例外。作為宮中女子的身份象徵,其長短與花樣圖案都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就如同百官朝服的花紋一樣,稍有差錯便有僭越所導致的殺身之禍,
而最普通的純粹白娟,往往不帶一點裝飾且材質也是最為普通和低廉,長寬大小也顯得並不顯眼,這是清朝最低級的宮女所佩戴。而這些都會隨著宮女的晉升而逐漸改變,便開始提升龍華的用料材質,並開始在龍華上繡上象徵等級的圖案。而宮中太監及一幹妃嬪阿哥也都是通過這些來判斷宮女的等級及隸屬。當然,等級最高的太後卻有著例外,不僅可以隨意選擇自己龍華的顏色,還可以隨意更改裝飾圖紋。許多保留下來的晚清照片中,龍華同樣顯而易見,尤其是慈禧太後的龍華,不僅用料珍貴還掛滿了奇珍異寶,讓人看到龍華的奢華就能知曉此人尊貴的身份。
說了龍華的含義,那它到底有沒有實際的作用?影視劇中的龍華確實為宮中女子增添了幾分顏色,但他本來的意義並不是為了裝飾。我們常說古代皇帝後宮三千,雖然誇張但幾十幾百是不在話下的,所以古代皇帝在臨幸妃嬪之後往往對其身份姓名毫無印象,足見皇帝也是普通人同樣健忘。那宮中女子數千,而繁瑣的政務都自顧不暇又哪有精力去區分宮中女子,所以皇帝時常出現調戲親屬婢女的烏龍,好比袁世凱就曾將自己的兒媳誤認為自己的小妾而貽笑大方。清朝的龍華便是為了方便皇帝區分妃子而刻意為之,並逐漸延伸到宮中的所有女子,皇帝通過龍華的圖案來區分妃嬪貴人,如此一來便能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了。
龍華作為清朝女子的標籤,也是封建思想落後的標誌。 雖然象徵著她們的身份,同時也預示著她們悲慘的命運,後宮佳麗無數而皇帝終究一人,被寵信的機率微乎其微,受寵若驚,失寵則如龍華一樣棄如敝屣。幸運的是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如今來之不易的男女平等更顯彌足珍貴。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難怪清朝宮女頸上都系一條白絹,不是簡單的圍巾,是為了皇帝方便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