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昔興琪
百年川劇受電視、網絡衝擊後逐漸沒落,但川劇變臉卻因劉德華拜師川劇變臉大師彭登懷火遍大江南北,這時許多人開始學習川劇變臉,但始終是學不到其靈魂,一招一式似乎都與川劇無關。
自年幼便開始學習川劇的盧有祥在看到這一情況後既欣慰又心痛。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群派六頭變臉,他認為這是在川劇基礎上的創新,相比於視覺疲勞的川劇變臉,這個更有視覺衝擊力。隨即,盧有祥拜師成為了群派變臉藝術創始人曹群來的入門弟子,也是群派六頭變臉全國僅有的12個傳承人之一,同時,盧有祥也是川劇變臉技藝傳承人。
2020年2月,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一直在外商演的盧有祥回到家鄉四川威遠,打造起了屬於自己的戲劇基地。
2月20日傍晚,群派六頭變臉第四代傳承人盧有祥望著自己籌備的戲劇基地說:“我現在想招幾個徒弟好好的學習六頭變臉和川劇,好好的傳承下去,這門藝術要是丟失了就太可惜了。”
5歲開始學習川劇
受電視、網絡衝擊川劇一度沒落
溯其源頭,在清乾隆、嘉慶年間,每至逢年過節之際,在四川鄉鎮村落碼頭處林立的廟堂都會搭起戲臺作慶典,久而久之,川劇就在街頭巷尾中漸成氣候,成為了四川有名的民俗文化。
1965年在重慶出生的盧有祥在5歲的時候便進入了川劇團,“那個時候家裡窮,吃不起飯,在劇團裡面每3天就會有一頓好的可以‘打牙祭’,當時就是奔到這個去的。”
“劈腿、下腰、翻跟頭都是基礎功,都得練,苦得很,有時候連上廁所都蹲不下去。”盧有祥回憶起年幼時的練功時光,至今仍覺得非常苦,但付出終究有回報,苦了幾年的他跟著劇團跑演出,也算是有了一口飯吃。
除了學習武功戲,盧有祥還學習了文戲,曾演出過土行孫招親,鬧龍宮,盜官袍,三打白骨精,三打姚三春,御河橋,活捉三郎,晉陽樓,歸正樓等等眾多劇目,學習變臉則是劇目歸正樓所需。
隨著時代的發展,川劇受到電視、網絡的衝擊,觀眾逐漸稀少,盧有祥意識到,靠川劇謀生已是不可能的事情,被逼無奈的他只能轉行做點小生意。
“做了幾年生意,始終覺得不是那個味道,自己辛辛苦苦學的手藝就這樣丟了,太可惜了。”思前想後的盧有祥想起川劇變臉在全國少有人知,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也正是這個時候,劉德華拜川劇變臉大師彭登懷為師,川劇變臉瞬間火遍大江南北,盧有祥決定復出。
川劇變臉“變了味”
群派六頭變臉讓人耳目一新
“那個時候川劇變臉工資高,畢竟全國只有四川有幾個人才變得來。”盧有祥說,在利益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人都在學習川劇變臉,這樣雖然是把川劇推廣了出去,但是由於很多人都沒有川劇的基礎,出手出腳都不是那麼回事,只是最後把那幾張臉扯了一下,實際上和川劇不怎麼沾邊,只能說是變臉,但和川劇變臉沒什麼關係。
在一次明星演唱會上,盧有祥與群派變臉藝術創始人曹群來同臺演出,曹群來所表演的六頭變臉深深的吸引了盧有祥的注意。
“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眼前一新。”盧有祥表示,六頭變臉在川劇變臉的基礎上有了創新,不像川劇變臉在火鍋店都有演,大家都審美疲勞了,這個視覺效果完全不同了。
當即,盧有祥就提出學習,要拜曹群來為師。欣賞盧有祥川劇的曹群來更是毫不猶豫的接受了。
“我有川劇的基礎,而且老師很好,學起倒是不難。”回憶起學習六頭變臉的日子,盧有祥表示,老師在教學方面一點都不保守,一點一滴都教給了他們,而且服裝、道具什麼的也弄得巴巴適適。“除了在國內表演,我們也經常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出訪過歐美、南亞等國家。”
盧有祥表示,群派六頭變臉也是原創中華文化,已經傳承四代。“我希望在我們這代繼續把六頭變臉傳承下去。”
籌備戲劇基地
欲培養中華傳統藝術傳承人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盧有祥取消了所有在外商演訂單,回到家鄉四川威遠,開始籌備屬於自己的戲劇基地。
“我覺得傳統文化還是要有傳承,爛在我們手裡很可惜啊。”盧有祥告訴封面新聞記者,現在的孩子對傳統藝術都很陌生,要多引導他們來學習,要一代一代的傳起走,“不說大範圍的推廣,至少要有幾個傳承人啊,這門手藝要是丟了就太可惜了。”
“川劇變臉是代表了川劇很多韻味在裡面。”盧有祥希望現在在從事川劇變臉的人不要為了變臉而變臉,而把川劇的魂都丟了。
同時,他建議在教徒弟的時候不要保守,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嚴苛,現在很多人受不了那樣的教育,要讓徒弟在寓教於樂學到東西,要以傳承的方式讓他們接受。
盧有祥說:“不管如何,我都希望川劇變臉、川劇藝術、群派六頭變臉等傳統藝術要代代相傳,要有傳承。”(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川劇變臉技藝傳承人盧有祥:從川劇變臉到群派六頭變臉 百年民俗要創新傳承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