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鈕文新:請央行精心呵護股市的戰略價值——中國需要儘早採用“類危機處置政策”

財經 中國經濟週刊

《中國經濟週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春節長假期間,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都公佈了“議息會議”記錄,而記錄顯示,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均將保持目前的寬鬆政策不變,直至幫助其經濟得以有效修復。這沒什麼好進一步解讀的,因為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早就說過:零利率政策將保持到2022年。歐洲央行超規模跟隨美聯儲也早已是既定方針和現實需求。所以,此次議息會議的結果完全符合既定方向和市場預期。

但今天需要強調的是:儘管美聯儲實施“再度寬鬆”政策與美國經濟遭受疫情破壞密切相關,但看歐洲,他們採用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卻從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從未改變。更為典型的是日本,其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組合,打從上世紀90年代發生危機以來,一直延續至今,其間30年。這說明什麼問題?這說明,處置金融風險,千萬不要“拖”,千萬不要等到危機已經發生,再去無所不用其極地實施政策救助。因為,那樣會使國家付出難以計數的經濟代價。

為什麼突然要強調這個問題?因為在中國,現在有些人認為:只有真實地發生了重大危機,貨幣當局才應當無所不用其極地應對;在沒有發生重大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只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即可。甚至有人認為,金融危機是金融市場不良資產的出清方式,所以發生危機不是壞事。

這樣所思所為非常有害。第一,方式被動,“拖”的方式可能會讓金融風險代際傳遞;第二,金融越來越脆弱,根本無法擔當經濟推動之大任,稍有不慎則會以危機方式爆發,最終讓國家付出不可估量的經濟代價。

就目前而言,中國金融脆弱的根源在於債務不可持續。所以,如果明知當下的債務風險巨大,明知早晚導致危機,為什麼不能提前採用“類危機處置的特殊政策”將債務危機消滅在發生之前?

主動進攻往往是最好的防守。之所以這麼說,第一是主動性強,經濟配合度高;第二是代價可控,全社會成本最低。所以,中央之所以要求“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之所以面對風險敢於以政府信用提供必要的支撐,實際是希望為主動破解金融風險提供必要的戰略時間和空間。但必須注意:這樣的時間和空間並不寬裕,需要金融當局儘快拿出治本之策,前提是:不能以破壞經濟健康為代價。

通過生硬地限制債務增長而達到降槓桿——降低債務率的目的,可能會妨礙經濟增長。於是,去槓桿變成穩槓桿。但可以肯定,穩槓桿只是“用時間換空間”的權宜之計,在此的過程中,企業如果無法獲得足夠的股權資本,依然需要依託債務擴張謀求發展,那中國宏觀債務風險不僅不會化解,反而還會上升。

所以,如果央行希望儘早破解中國債務風險,就應該高度重視股票市場之於中國經濟未來的重要戰略價值,儘快拿出“類似應對金融危機的貨幣政策方案”,激勵股市、激勵股權投資,以企業股權融資帶來的流動性取代債務資本帶來的流動性,從而在不影響經濟健康的前提下,實現債務率的有效降低——降槓桿。

總結一下:第一,股權資本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創新發展的關鍵動力,而債務資本則從性質上不支持經濟高質量創新發展;第二,唯有股權融資能為企業帶來流動性,企業才會不依賴債務擴張,從而降低債務率;第三,唯有發達的股權資本市場,優質的地方國有企業才有上市融集股權資本,並以此降低地方債務負擔的可能性。

正因如此,A股市場之於中國經濟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價值,而這一價值亟需央行精心呵護。從理論和發達市場經濟體的經驗看,精心呵護股市最為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貨幣政策相對寬鬆,以及多向金融市場釋放長期基礎貨幣。可以肯定,如果現在開始,長時間保持“可控有度而偏寬”的貨幣政策,其結果要比“有朝一日不得不採用極度寬鬆”好得多——效率高得多,成本低得多。希望中國央行能夠認真權衡。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鈕文新:請央行精心呵護股市的戰略價值——中國需要儘早採用“類危機處置政策”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