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居於中國最邊遠的大西北,它幅員遼闊、它地廣人稀、它豐富的物產卻吸引了很多的溫州人前來生存經營。
李鬆才,就是一個自高中畢業就獨身一人到新疆闖天下的溫州人。經過十多年的拼搏、奮鬥,李鬆才在北疆地區就已擁有6個軋花廠,年產已超過2億元,成為了新疆地區赫赫有名的棉花大王。
1990年,李鬆才高中剛畢業,就憑著一種強烈的創業激情,隻身一人來到地處邊緣、幅員遼闊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概括李鬆才在新疆的經歷,大致有三個大的轉折:
首先,第一個成功進駐“新疆”之人。在那時的新疆,規模最大、品位最高、信譽最好的商廈就是當時的新疆百貨大廈,李鬆才認準了“新百”的黃金地段櫃檯的承包權。於是,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他找到了“新百”的總經理,說明瞭自己的要求,也許是被面前這個溫州青年的勇氣所打動,從來沒有私人承包櫃檯經營的“新百”居然為他破例了一次。此後,順利租到櫃檯的李鬆才,在“新百”經營起了皮鞋和服裝,當年就獲利豐厚,為他在新疆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創辦新疆地區第一家民營軋花廠。20世紀的90年代,新疆的棉花漸漸成為搶手貨,於是,不少的溫州人先後來到新疆通過收購或者販賣棉花發了大財。商業嗅覺敏銳的李鬆才也不會放過這樣的發財良機,於是,在1995年,憑藉自己幾年來在新疆的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他率先在新疆盛產棉花的烏蘇市頭臺鄉創辦第一家民營軋花廠,因為經營得當,又取得了圓滿成功。就這樣,李鬆才很快就成了當地的一個顯赫人物。
最後,歷經挫折,最終選定立足棉花,做大、做強。
其實,很少有人在事業上一帆風順,李鬆才也不例外,從承包櫃檯到辦軋花廠,李鬆才的事業一步步壯大起來。這時一心想要做大事的李鬆才要想擴大經營規模、拓展經營範圍,於是1998年他賣掉了軋花廠轉向服裝品牌連鎖經營。也許是求勝心切,李鬆才的決策有些草率,管理上也存在問題,結果服裝經營全面失敗,血本無歸。此時的李鬆才,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痛定思痛之後,決定重操舊業,將目標立足在棉花產業上。利用自己在新疆的資源優勢,李鬆才重返江湖,2001年組建了新疆康瑞棉花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殺了一個漂亮的回馬槍。從此,李鬆才踏踏實實地將自己的產業定位在新疆的棉花上,希望在新疆自治區政府提出的發展“一黑(石油)一白(棉化)一紅(西紅柿)”產業王牌中,佔據“一白”的獨特優勢,截止到2005年,李鬆才的康瑞棉花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己在烏蘇、博樂、精河等縣市發展了6家軋花廠,業務遍及整個北疆地區。
在今後的發展思路上,李鬆才說要咬定棉紡不放鬆,要在棉花產業裡做大自己的企業。因為棉花是人類永恆的、不可或缺的產業,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棉織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再從國內棉花供給市場來看,全國每年對棉花的需求量是850萬噸,國內自產棉花約550萬噸,其中300多萬噸只能靠進口來補缺,因此棉花還是我國的短缺產業。更何況有新疆和家鄉政府對民營企業創業的鼓勵與關心,故而在新疆軋棉花的前景必將是一片燦爛的豔陽天。
事業有成的李鬆才,還有一顆相當平和的心態。在外創業多年,對人生的看法相當豁達。他深諳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將健康的體魄放在創業的第一位。其次是擁有一個和睦的家庭,他說如果一個人的家庭糾紛不斷,幹任何事都是味同嚼蠟,生活將毫無意義。第三還要有一顆平衡心,創業無止境,一切不能強求,順自然規律發展,決不能走違法違紀的經營門道。
他還詼諧地說,當到四十不惑之年就放手不幹了,到時去世界各地領略美好的風光,增長見識,開拓眼界。確實,年紀輕輕的李鬆才有如此的睿智,對人生有如此深刻的認識,讓人彷彿覺得他是一位歷經滄桑的哲人。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李鬆才咬定棉紡不放鬆,成功在棉花產業裡做大了自己的企業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