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不管公開還是私下的表態,馬駿認為“經濟下行,股市向上”是“與貨幣相關的資產泡沫”問題。這種貌似“永恆正確”的看法,可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說,只看到經濟狀況對股市行情的決定作用,卻沒看到股市對經濟存在巨大的激勵作用。
更為關鍵的問題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中國和所有發達國家一樣,都亟需大規模的股權資本為經濟注入巨大的創新動力。發達國家的政府和央行無論如何都會精心呵護股市,希望它能長期健康,積極向上,並以此吸引全球股權投資偏好的資本流入自己的國家。實際上,這是一場關乎國家經濟創新前途的資本爭奪。有了鉅額股權資本,科技爭奪未必能贏;但沒有鉅額股權資本,那科技爭奪必輸無疑。或許,這也恰恰是中國加速金融開放的關鍵意義,也是中國股市之於中國經濟未來的“重大戰略價值”所在。
馬駿作為高級學者,對於股市上述意義應當比我們具有更高的站位和更清晰的認識。有鑑於此,不要輕易為股市扣上“泡沫”的帽子。因為,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投資者對於他們所青睞的技術和發展前景,以及它將為公司帶來的價值,有比宏觀經濟學家更為透徹的認識。
從歷史看,股市“泡沫”的升騰和破滅確實會給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但也必須清楚看到,歷史上令人不堪的股市泡沫,幾乎100%都是“欺詐性股市泡沫”,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也是被大量經濟學家津津樂道的“英國南海泡沫”、“法國密西西比泡沫”等等,包括1929年股市泡沫,它實際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歐美金融家利用“信息不對稱”刻意“掩蓋產能泡沫”的必然結果,其中充滿著金融狡詐。
正確認識股市問題,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真實的森林是:鐵路股“泡沫”讓交通迅速升級,為人類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提供關鍵動力;網絡股“泡沫”則在整個世界在短短10年之間培育起一個巨大的全新產業……不錯,現在又來到了一個重要的關口,智能產業、生物產業——人類未來產業的創新發展,哪怕只是“芯片”上一個小小的技術突破,都亟需遠超歷史任何時期,動輒千億、萬億的股權資本的支撐。
擺在當下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經濟學家需要認真研究一下,疫情爆發之前(2019年),美國股市已經上漲4倍,但為什麼沒有出現嚴重的泡沫問題,而其經濟為什麼會達到3%的增長?整個2010年到2019年的10年之間,美國經濟到底發生了什麼?股市與經濟的良性循環是不是推動經濟恢復的關鍵動力?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鈕文新:和馬駿先生切磋一下股市泡沫——經濟學家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