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湖南省屬國企紛紛亮出2020年“成績單”:華菱集團營收首次突破1500億元,利稅總額超150億元;湖南建工集團中標工程量1827.1億元,實現營收1030億元;湘科集團三大產業全部盈利,利潤同比大幅增長;興湘集團主動服務國資國企改革,經濟效益持續改善;湖南交水建集團全力拓展新興業務,主要經濟指標逆勢上揚……
湖南國資國企緊緊圍繞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的主戰場,著力優化國資佈局、加強技術創新、深化國企改革,全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國企力量。
著力優化國資佈局,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近年來,省屬國企扭住先進製造業發展不動搖,大力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重點佈局鋼鐵、軌道交通、工程機械等產業,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和智能改造,華菱集團、中聯重科、湘科集團等標杆企業脫穎而出。
華菱集團聚焦主業,對標世界一流,推進鋼鐵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構建高效精益生產體系,實現系統提質增效;同時,華菱集團還“牽手”華為等高科技企業,加快大數據、雲計算、5G業務場景應用等新技術應用,以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為鋼鐵產業可持續發展賦能。
作為省屬國有資本運營平臺,興湘集團充分發揮興湘基金群的投資引領帶動作用,引導和帶動社會資本共同投向“三高四新”領域,設立運營12只基金,大力扶持推動博雲新材新材料產業、湘電風能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春光九匯的現代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躍升為省屬國企第一方陣的大型企業集團。
“省屬國企要在實施‘三高四新’戰略中爭當主力軍。”省國資委主任叢培模表示,對國有資本增量,要抓緊補短板、填空白,推進省屬國有資本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聚,向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產業集聚,向傳統優勢產業集聚;對國有資本存量,抓緊調結構、提質效,推進省屬國有資本向優勢產業集中,向優質企業集中,向優秀團隊集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著力推動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發展質效
用智能技術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湘科集團智能製造技術創新中心日前正式成立。“成立技術創新中心,就是希望通過加快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搶抓科技和產業革命新機遇,強化科技創新,實現集團高質量發展。”湘科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金銀國表示。
近年來省屬國企技術創新力度不斷加大,尤其著眼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2.2%,創建了20家國家級創新平臺,177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通達電磁能、金天鈦業、博雲新材、中創空天、南新制藥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加快推進。
湖南高創新能源公司自主研發、國內首創的“高創孤島微電網系統”,開啟了風場機組安裝、併網測試雙線進行的新模式,縮短了風場的建設工期,實現了微電網網源協調、分佈式電源穩定供電以及電網黑啟動等技術的重大突破,為公司創造效益超過700萬元。
“湖南國企將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重點突破新動能裝備、海洋裝備、新材料、新型顯示器件、芯片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叢培模說。
著力深化國企改革,擴大對外開放
改革是應對變局、開拓新局的關鍵一招。
從一季度同比下滑,到三季度實現正增長,千億建工經歷了“疫情大考”,走出了喜人的上揚曲線。湖南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蔡典維介紹,“我們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契機,在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發力攻堅,通過深化改革,讓企業機制活起來,讓佈局結構優起來,讓發展動力強起來。”
湖南建工集團去年通過開展項目建設“百日會戰”,主動出擊市場,以投融資帶動傳統施工,企業營收繼續保持了千億規模;海外市場不斷開疆拓土,業務遍及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湖南省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去年已經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我省堅定不移深化國企改革,使國企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推動國有企業當好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先進製造的先行者、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湖南高速集團通過縱深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效提升了高速公路投資、建設、運營核心的服務品質與經營效益,集團總資產突破5600億元,經營管理5722公裡高速公路,佔全省已通車高速公路的82.3%。
2020年,省屬國企主動服務國家開放戰略,抱團“走出去”,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聯盟,加大在“一帶一路”沿線進行項目投資和工程建設;積極融入中部地區崛起、長江經濟帶發展,在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一產業、一園區、一走廊”建設中大展身手,彰顯國資國企擔當。(記者 胡信鬆 通訊員 高先祥)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湖南國企:爭當主力軍 展現新作為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