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廣東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56.1%、31.1%。培育和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正成為推動廣東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廣東“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以培育戰略性產業集群牽引製造業整體提質升級。政府工作報告對戰略性產業集群作出具體部署: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謀劃推進10個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連日來,在省兩會會場,戰略性產業集群的話題引起不少代表委員關注。
●南方日報記者 彭琳 王彪 張豔 昌道勵
如何發揮集群效應?▶▷
從“群”與“鏈”兩個方面入手
“以我們所在的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為例,經過多年探索積累,廣東在這一產業集群已具備一定基礎,集聚效應初步顯現。”省人大代表、深圳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劍表示,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體現出省委、省政府的重視。
去年9月,廣東發佈《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提出高起點培育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等10個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以及智能機器人等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周劍看來,機器人產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上下遊產業的支持,同時,也會反哺上下遊產業發展,促進上下遊銜接協同更加緊密。
同為智能機器人代表企業負責人,省人大代表、廣州瑞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志強亦有同感。“目前,廣東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比較快,產值增速遠高規上工業,產業集群的上下遊聯動可以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孫志強舉例,比如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製造的主體,可以拉動汽車製造、電子通信、造船、快消日化等應用行業發展。
省人大代表、廣州市浩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偉楷認為,基於產業集群優化產業佈局,更有利於產業價值鏈各環節的分工合作、互利共贏。他建議優化先進製造業企業集群,“產業集群將大力助推新基建可持續發展,有助於解決我國在核心技術領域的‘卡脖子’問題”。
省政協委員、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王珺建議,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要從“群”與“鏈”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增強每個產業集群的環節與配套,以鏈為導向,推動發展;另一方面注重各環節、上下遊配套企業的空間集聚,以降低運輸成本和風險。
重點突破哪些產業?▶▷
以新一代電子信息賦能產業集群
在廣東重點規劃的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中,王珺認為,最重要的發力點是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
“目前我們領跑的領域集中在電子信息,這是廣東最具技術優勢和規模優勢的,廣東要緊緊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機遇走在前列。”王珺認為,在產業週期中,電子信息在下一輪經濟需求中規模最大且最有基礎。
“保持製造業佔比基本穩定要靠兩方面發力,一是加大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製造業中的比重,二是加大傳統製造業技改力度,推動數字化轉型,提高附加值率。”王珺建議,一方面把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另一方面結合探索生物醫藥、新能源、裝備製造等更多中高端產業,賦能更多行業發展。
“廣東要藉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省政協委員、香雪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永輝建議,從上遊構建中藥飲片質量控制體系,到中遊建立互聯網中醫大數據分析平臺,再到下遊新型中醫診療模式,搭建全程可追溯的精準中醫藥服務質量控制體系。
省政協委員、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凡認為,生物醫藥等戰略性產業集群列入“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將有助於生物產業實現能級的躍升。他建議,要強化龍頭領軍企業的引領作用,建議對省內具備行業領先優勢的醫療器械企業給予精準扶持。“長三角地區生物醫藥發展勢頭強勁,最近南方日報社和省工信廳聯合開展的產業集群深調研給了企業很多啟發。”董凡說。
王珺也認為,產業集群深調研非常及時且有意義,“特別是到長三角等地的產業一線走訪調研,可以為廣東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提供很好的借鑑和參照”。
如何協同發力?▶▷
政企協作攻克產業共性短板
如何才能高質量培育戰略性產業集群?代表委員一致認為,在產業發展中要平衡好政府和市場關係,使其各得其所、協同發力。
“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的核心邏輯是通過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因地制宜對不同產業集群採取不同政策措施。”孫志強建議,政府引導要體現“收”和“放”兩個特點:“收”是通過政策指引發揮頭部企業帶頭作用,集中力量發展;“放”是順應產業發展規律走市場化道路,激發產業循環,“以各產業集群最先進企業為排頭兵,聚焦產業共性短板逐個突破”。
王珺認為,創造高收益率行業需要創新,但創新存在很大風險,需要經過大量實踐逐步聚焦。在這種背景下,培育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他建議,在創新源頭環節上要起到引領和導向作用。
在細分產業,代表委員也提出針對性建議。
“建議建立廣東省網絡視聽發展專項財政資金,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網絡視聽產業協作聯盟。”省人大代表、廣州酷狗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行政部行政專員江明秦關注數字創意產業,建議重點推動粵港澳三地在傳播平臺建設、節目研發、版權運營等方面合作。
董凡聚焦生物醫藥產業,建議加大對重點關鍵技術、核心材料及醫療設備的資金投入,對國外技術壟斷“卡脖子”和填補空白的創新醫療器械優先立項。同時,創新人才評估機制,將部分人才認定權下放用人單位。
對於智能機器人產業,周劍認為要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提升科研質量。一方面在高校開設相關課程和實驗室,培養本土人才,另一方面積極吸引海外頂尖人才。
“廣東要抓住氫能這一未來風口,率先在大灣區佈局氫能管道。”省人大代表、廣東能源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饒睦敏建議,完善廣東海上風電補貼退坡過渡的相關機制,同時加快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全生命週期創新技術研究。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建議以高效產業鏈牽引 製造業整體提質升級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