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風雲三十年,中國資本市場不僅為實體經濟的“枝繁葉茂”提供了重要的“輸血供氧”渠道,也成為無數投資者創造財富、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熱土。其中,作為投資回報的重要形式,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家數和規模提升尤為可喜,從1990年的數家上市公司零分紅開始,到2019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合計派現1.22萬億元,“真金白銀”落袋的現金分紅已成為投資者財產性收入的“新渠道”。
隨著上市公司投資回報意識的日益增強,A股涌現出越來越多“現金奶牛”型上市公司,憑藉長期穩健成長的業績和慷慨分紅,實力“圈粉”投資者。下面就是《證券日報》兼顧代表性和不同行業板塊的特點,在長期持續、穩定並積極分紅的上市公司中精心“選秀”,向讀者推出的一組厚報投資者的上市公司“天團”。
上市以來現金分紅超4000億元 中國石化煉化一體凸顯優勢
本報記者 向炎濤
作為國內石油化工行業龍頭,中國石化多年來的高分紅一直備受資本市場關注。同花順數據顯示,自2001年上市以來,中國石化累計分紅38次,累計分紅金額4250.7億元,其中A股分紅3376.25億元,港股分紅874.45億元。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2015年以來,中國石化分紅金額屢破新高,並在2017年以605億元的年度總分紅金額創上市以來新高。2015年至2019年,中國石化分紅金額分別為182億元、301億元、605億元、508.5億元、375億元,5年累計分紅額近2000億元。
中國石化還是A股市場中少有的每年兩次分紅的公司,且持續保持較高的派息率。2015年至2019年,中國石化每年派息率分別為56%、64.6%、118%、81%、65.3%,近5年平均股息率近6%。
今年10月22日,中國石化進行半年度特殊派息,A股每股特殊股息為現金0.07元人民幣(含稅),累計派息84.7億元,其中A股派息約67億元。
“中石化作為石化龍頭,現金流強,有分紅意願和能力,對於這樣的穩定高比例分紅的大型央企,對比當前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具有更好的投資價值。如果未來能繼續以高分紅回報股東,我肯定會一直持有。”一位中石化的投資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作為“石化雙雄”之一,有別於中石油的是,中國石化的業務更加集中於石化產業鏈的中遊及下遊,也就是煉油、化工及成品油銷售。
根據民生證券發佈的研報,規模優勢、網絡渠道優勢及技術壁壘等為中國石化打造了牢固的護城河。中國石化是國內上、中、下遊一體化的大型能源化工公司,煉油及乙烯能力國內排名第一。公司通過規模效應能有效降低成本,通過一體化增強業務協調及抗風險能力。此外,中國石化成品油銷售網絡及成品油銷量均在國內排名第一。截至2019年底,中國石化在國內核心區域佈局中國石化品牌加油站30702座,同比增加0.1%。中國石化加油站在國內佈局較早,具有先發優勢和排他性,是公司銷售網絡的核心壁壘。
中金公司在近期發佈的研報中指出,在順週期的市場投資風格下,中國石化盈利恢復,疊加高分紅預期,有望帶來估值的進一步修復。考慮到今年管道重組帶來的527億元現金,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在手現金超過1800億元。在全年預測盈利400億元的基礎上,預計公司有望在2020年派息70%(2019年派息率為65%),總分紅額將達280億元,對應的A/H股的股息率分別是5.6%/7.2%。
中國神華上市後累計分紅2341億元 高分紅彰顯“煤炭巨人”價值
本報記者 李喬宇
在資本市場上,中國神華在分紅風格慷慨的上市公司中一直是翹楚。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公司累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4634億元,累計現金分紅金額2341億元。其中,2016年派發特別股息499.23億元,分紅率達51%,為動力煤板塊最高。
中國神華《公司章程》顯示:“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每年以現金方式分配的利潤不少於歸屬於本公司股東淨利潤的35%”,且2019年至2021年度每年按《公司章程》規定方式以現金方式分配的利潤提高至不少於公司當年實現的歸屬於本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的50%。
對此,信達證券在研報中表示,中國神華具有一體化經營的核心資產,特許經營權價值獨一無二;經營業績具有高確定性和強穩定性;所佈局的各板塊均有亮點,煤炭主業仍具增長潛力。信達證券表示,中國神華的現金屬性及高股息更加凸顯其配置價值。
早在13年前A股上市之時,中國神華已經是個“煤炭巨人”了,在2007年實現營業收入821.07億元。在中國神華上市以來的十幾年中,“煤炭巨人”仍在高速成長。2019年,中國神華實現營收2418.71億元,較2007年同比增長1.9倍。
隨著一年供暖季的到來,煤炭行業再度迎來需求高峰期。在這片幅員遼闊的神州大地上,能夠滿足冬季供暖用煤需求意味著億噸級別的煤炭儲備。70年前的1949年,中國原煤產量僅0.3億噸,這一數字在今天僅相當於東北部分地區一個冬天的供暖用煤需求量。到了2019年,我國原煤產量已達37.46億噸,在70年歲月中增長了百餘倍。
我國煤炭供應能力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中,作為中國上市公司中最大煤炭銷售商、擁有最大規模煤炭儲量的中國神華,亦在背後發揮了重要作用。
“讓中華民族積蓄的能量爆發出來,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中國神華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談道:“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奮鬥,中國神華也是這樣一步一步幹出來的。”
5年現金分紅超800億元 上汽集團推“新四化”積極擁抱車市變革
本報記者 謝嵐
見習記者 許偉
2020年三季報顯示,作為國內汽車業龍頭的上汽集團,營業總收入排在上海地區上市公司的首位,淨利潤額僅次於交通銀行與浦發銀行,排在上海地區上市公司的第三位,排名上海地區非金融實業類上市公司的淨利潤首位。
1997年上市的上汽集團,主營業務是整車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旗下擁有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等重要合營企業以及上汽通用五菱等重要子公司。在國內車企銷量排行以及銷售收入排行上,上汽集團已多年坐穩國內第一的寶座。作為上海地區的骨幹國企,在回報股東方面,上汽集團也毫不吝嗇,積極體現國企擔當。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上汽集團分別實現現金分紅149.95億元、192.78億元、213.81億元、147.21億元、102.81億元,合計達806.56億元。上市以來,上汽集團已累計實施現金分紅1268.02億元,整體分紅比例達到41.67%。
進入2020年下半年,特斯拉市值登頂全球車企,蔚來等造車新勢力也股價飛漲,傳統車企在新形勢下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事實上,上汽集團早已加快創新轉型,力爭從傳統制造型企業,向為消費者提供移動出行服務與產品綜合供應商發展。為此,上汽集團提出了“新四化”戰略,即“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共享化、國際化”。在新能源領域,上汽集團早早佈局燃料電池汽車;上汽集團旗下的“享道出行”品牌剛迎來2週歲生日;最近,上汽集團更是聯合浦東新區與阿裡巴巴推出高端智能純電汽車項目“智己汽車”。
上汽集團方面表示,將會在努力提升業績的同時,深入部署推進創新鏈建設,在全球汽車產業價值鏈重構的過程中,全力搶佔有利地位和制高點,加快推動業務轉型升級,向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世界一流汽車企業的目標大步邁進。
上市十年高額分紅從未間斷 海康威視以技術創新支撐高速穩健成長
本報記者 吳文婧
見習記者 馮思婕
在4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每年穩定分紅的公司並不少,保持高速成長的公司也很多,但既能穩定分紅派息又能保持較高成長性的公司卻不多,海康威視無疑是其中名列前茅的一家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海康威視是一家以視頻為核心的智能物聯網解決方案和大數據服務提供商,業務聚焦於綜合安防、大數據服務和智慧業務,構建開放合作生態,為公共服務領域用戶、企事業用戶和中小企業用戶提供服務,致力於構築雲邊融合、物信融合、數智融合的智慧城市和數字化企業。在綜合安防領域,根據Omdia報告,海康威視連續8年蟬聯視頻監控行業全球第一,擁有全球視頻監控市場份額的24.1%。
自2010年登陸資本市場以來,海康威視十年來穩定實施現金分紅從未中斷。《證券日報》記者梳理後發現,僅2015年至2019年的5年裡,海康威視的現金分紅額分別為28.48億元、36.92億元、46.14億元、56.09億元、45.42億元,累計分紅達213.05億元。
近年來,證監會持續推行“現金分紅回報股東”的理念,鼓勵有能力分紅的上市公司實施現金分紅。海康威視在《公司章程》中明確規定:充分考慮投資者回報,利潤分配政策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每年現金分紅應不低於當年可分配淨利潤的10%,同時兼顧長遠利益、全體股東的整體利益和公司的持續發展。實際上,海康威視上市後每年股利支付率均遠超10%。
值得一提的是,海康威視上市以來從未增發股份進行再融資,截至目前累計分紅額已遠超IPO募資總額34億元,是A股市場中為數不多的“少拿多給”的上市公司之一,僅近5年現金分紅額就是當初IPO募資金額的6倍有餘。
除了高分紅外,高比例的研發投入是海康威視長久以來的另一顯著特徵。作為一家技術型公司,海康威視一直把技術創新作為維持公司高速發展的主要經營手段。近年來,為應對技術發展和外部環境變化,公司的研發費用從2017年的31.94億元增至2019年的54.84億元,佔公司銷售額的比例也從2017年的7.62%提高到2019年的9.51%。
海康威視曾公開表示,未來會繼續以更大的研發投入應對更多的不確定性,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員工提供平臺,為股東提供回報。無論宏觀經濟情況如何,公司都會堅持技術創新。
上市19年累計分紅超970億元 貴州茅臺穩坐“市值一哥”寶座
本報記者 王鶴
“買茅臺等於買黃金”“喝酒喝到茅臺這個級別,就算是喝到位了。”業內人士的金句點評,直接道出了茅臺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自2001年登陸資本市場以來,貴州茅臺的股價一路穿越牛熊週期,從發行價的31.39元/股,到2007年成為股改後滬深兩市首隻百元股,再到2019年年中首次突破千元大關,進而到今年一度站上1875元/股的高位,不斷刷新歷史紀錄;貴州茅臺的市值也水漲船高,相繼突破1萬億元、2萬億元大關,穩坐“A股市值一哥”的寶座。
貴州茅臺股價、市值高增長的背後,離不開業績的強有力支撐。在茅臺酒及系列酒領域深耕的貴州茅臺,其營業總收入和淨利潤已連續19年增長。數據顯示,2001年,貴州茅臺實現營業總收入16.18億元,歸屬淨利潤為3.28億元;今年前三季度,貴州茅臺實現營業總收入695.7億元,實現歸屬淨利潤338.3億元。
上市19年來,貴州茅臺一路收穫,也在一路回饋。統計數據顯示,貴州茅臺上市至今,已累計分紅超過970億元,約為上市首發募資額的43倍,佔上市以來淨利潤總額的46%,近5年現金分紅比例均超過50%,儼然是A股市場中的“分紅王”。
貴州茅臺奉行的高分紅回報,是上市公司對股東及投資者最大的誠信體現。公司董事長高衛東曾在2019年股東大會上坦言:“從理性角度講,你們是茅臺的投資者;從情感角度講,你們是茅臺的‘家人’。無論是哪一種角色,初衷都是希望茅臺的發展會更好。”
對貴州省的發展,茅臺也在積極踐行自己的社會責任。作為貴州茅臺的母公司,茅臺集團發佈的《社會責任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茅臺集團實現稅收430億元,上繳稅收約佔全省稅收收入總額的18%。
另外,自“十二五”以來,茅臺集團用於捐資助學、興辦教育、扶貧濟困、義賑救災、環境保護、扶農興農以及支持地方政府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已達90億元。
在業內人士眼中,茅臺已不單純是一瓶醬香酒,在引領整個中國醬香酒發展方向後,茅臺更是成為貴州省的一張名片和扶貧攻堅的排頭兵。
穩“賺錢”不忘回饋股東 美的集團5年現金分紅391.8億元
本報記者 趙學毅
見習記者 林娉瑩
雖然上市時間不長,但在A股市場,美的集團一直是在實現穩健成長的同時,堅持真金白銀地高比例分紅上市公司的典型樣本。
自2013年上市以來,美的集團每年現金分紅比例維持在40%以上。在過去5年,美的集團合計現金分紅391.8億元。今年6月份,美的集團向股東派發2019年度利潤分紅,此次合計111.31億元的分紅金額不僅令市場歎為觀止,還雙雙創下公司上市以來的最高分紅金額與最高股利支付率紀錄。
數據顯示,2019年,美的集團實現歸母淨利潤242.11億元,當期股利支付率為45.98%。2015年至2018年,公司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127.07億元、146.84億元、172.84億元、202.31億元,現金分紅額依次為51.21億元、64.66億元、79.01億元和85.62億元,股利支付率分別為40.3%、44.03%、45.71%、42.32%。
令股東“喜聞樂見”的的高比例現金分紅背後,是美的集團穩健增長的經營業績。根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截至去年,美的集團營業收入與淨利潤的5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4.44%、18.18%。而2020年前三季度,在行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下,美的集團依然實現營業收入2177.53億元,同比僅微降1.81%;實現歸母淨利潤220.18億元,同比增長3.29%。
經過多年佈局,美的集團如今已是一家全產業鏈、全產品線的家電及暖通空調系統企業,也是一家覆蓋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數字化業務四大業務板塊的全球科技集團。
憑藉研發創新能力、全產業鏈製造優勢和穩固渠道網絡,當前公司的主要產品均居行業領先地位。同時,得益於在線上渠道的佈局與線下物流系統的數字化改造,美的已成為中國家電全網銷售規模最大的公司。
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美的全網銷售規模超430億元,同比增幅超30%,並在京東、天貓、蘇寧易購等主流電商平臺上連續8年保持了家電全品類第一的行業地位。在2020年“雙11”期間,美的系全網總銷售額突破113億元,實現新增會員209萬,同比增長約643%。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美的集團提出“全面數字化、全面智能化”的轉型規劃,旨在推動公司從以硬件為主轉變為以數據驅動的創新型科技集團。據悉,除了已在數字化項目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公司還將加速推進5G+工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部署和相關應用探索。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團共有7個事業部的11個園區已開展5G+工業互聯網試點探索。
上市後累計分紅近700億元 萬科A積極踐行長期主義
本報記者 李春蓮
見習記者 李昱丞
在A股超4000家上市公司中,很難找到一家比萬科更“長青”的企業。自1991年1月29日上市以來,萬科的發展幾乎貫穿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全部歷程,也是A股持續分紅時間最長的企業。
數據顯示,在上市近30年的時間裡,萬科累計實施現金分紅691.71億元,分紅率高達28.62%。在2015年至2019年的5年裡,萬科現金分紅金額達502.27億元,股利支付率平均值為37.22%。
慷慨分紅的背後,離不開長期穩健的業績支撐。上市以來,萬科創造了一項紀錄,每一財務年度都實現盈利,是A股上市公司中持續盈利年限最長的公司。從1991年到2019年,萬科的營業收入從4.23億元增至3678.94億元,淨利潤從2319萬元增至551.32億元,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27.35%和29.81%,成為長期主義的典範。
在創業早期階段,萬科一度選擇多元化道路。但從1994年開始,萬科堅定不移地做減法,聚焦住宅開發主業,出售了除主業之外的所有業務。2019年,萬科房地產開發業務實現銷售金額6308.4億元,同比增長3.9%;銷售面積4112.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8%;當年房地產開發業務結算收入達3526.54億元,佔營業總收入的95.86%,基本盤牢固。
不過,萬科也並非守成不變。2012年後,萬科判斷住宅開發行業進入白銀時代,公司開啟了從房地產開發商向“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轉型的過程。在業務上,萬科在物業服務、商業地產、物流倉儲等方面發力,旨在尋求不動產開發的相關多元化;在組織上,2018年萬科提出戰略檢討、業務梳理、組織重建、事人匹配的經營管理提升主線,按照“事在人先”的基本原則,將以職能、層級為骨架的傳統剛性組織,變革為以任務、合夥為紐帶的新一代柔性組織。
從多元化到房地產再到地產相關多元化,正是基於對週期的精準把握,萬科在波動較大的房地產行業中始終乘風破浪,公司也因此受到資本市場的長期青睞。截至2020年12月17日收盤,按照後復權計算,剔除上市首日漲跌幅並考慮分紅再投資的影響,自上市以來萬科的股價累計漲幅約為303.42倍,僅次於瀘州老窖、貴州茅臺和伊利股份,在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四。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資本市場三十年鑄就“聚寶盆” 硬核分紅上市公司實力圈粉投資者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