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9日電 題:《譚雅玲:對外貿外儲的同步增長,我們應關注什麼?》
作者 譚雅玲(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獨立經濟學家)
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785億美元,較10月末上升505億美元,升幅為1.61%。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前11個月,中國進出口總額29.0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以美元計,進出口4.1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0.6%,增速首次轉正。外貿與外儲數據同步增長態勢令市場異常興奮。尤其在外部疫情不斷惡化等特性下,中國的外貿與外儲增長實在是令人欣慰之事。然而,人民幣升值加劇,外貿企業利潤賬面恐慌,這種反差較大的現實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
一是關注外貿數據增長背後的不均衡與隱憂。今年以來,外貿形勢充滿不確定性,體現在環比增長與同比增長的落差。中國貿易具有全方位、多樣化、低成本以及需求大的特徵,進而在海外生產力減弱、供需面緊缺的情況下,中國外貿出口依然上升,反映出中國外貿特性的優越,甚至在美國這樣具有競爭關係的市場上也有所反映。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按美元計價,前11月中美進出口總值為5242.89億美元,增長5.8%,其中對美國出口4058.26億美元,增長5.7%;自美國進口1184.62億美元,增長6.1%;對美貿易順差2873.64億美元,該數據逼近去年全年對美貿易順差2958億美元。
前11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9.04萬億元,同比增長1.8%,增速比1-10月提高0.7個百分點,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其中11月出口1.8萬億元,增長14.9%;進口1.29萬億元,下降0.8%;貿易順差5071億元,增加92.6%。而按美元計價,11月外貿表現更為亮眼。11月外貿進出口4607.2億美元,增長13.6%,創下了1979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單月最高紀錄;其中出口2680.7億美元,增長21.1%,出口增速創下了2018年2月以來的新高;進口1926.5億美元,增長4.5%;貿易順差754.2億美元,增加102.9%。從產品分佈看,機電產品、紡織品和塑料製品等出口增長,服裝、鞋靴和箱包等出口下降。
綜上不難看出,中國外貿恢復形勢見好,但產品與結構之間的差異與反映的風險是關鍵。以美元計價的收入醒目增長,但面對人民幣升值行情,企業利潤損失壓力更加嚴重。僅以當前與去年同期水平比較,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6.89元升值至6.52元水平,升值幅度5.3%。中國出口雖然增長,但在人民幣升值情況下,企業感覺十分不良,利潤在減少、訂單不敢接、議價無方向、心理賬面慌,對未來貿易前景的擔心大於實際進展。
二是關注外儲增長的主要來源與出口創匯環境。11月的外儲數據結束連續兩個月的減少再次增長505億美元,其增長的主要來源並非外貿生產力,而是美元貶值和籃子主要貨幣升值的結果。全球資產價格暴漲行情更是外儲規模增量的重要因素。綜合考慮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效應,以及國際金融市場由於受到疫情及疫苗進展信息的影響與刺激,加之主要國家貨幣及財政政策預期的作用等,可以看出,中國外匯儲備規模上升主要受估值變動影響。
目前中國出口創匯則是短板。出口的匯率變數壓制企業利潤收入,簡單地比較,11月月初至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約1.7%,企業100萬美元的收入結匯將損失將近12萬元人民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推行出口創匯的政策,政府對出口企業直接補貼、出口退稅,憑藉廉價勞動力資源優勢,以低價產品推動出口規模的擴張,從而使中國迅速成為貿易大國,並積聚鉅額外匯儲備,使我們抵禦金融風險能力極大提升。回顧過去,中國貿易方式的特性決定外匯儲備增長的基礎,加工貿易、一般貿易和其它貿易是中國穩定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而目前因疫情封鎖和旅遊限制,中國創匯環境不及從前,未來外匯儲備依然應重視外貿生產力水平、品質和能力,政策應側重促進實體經濟的繁榮。
三是關注匯率對經濟保駕護航的作用。面對當前人民幣匯率變化,很多企業的訴求是可以接受有節制與管理的升值,畢竟市場化已經是必須的環境與前景,企業也在適應和成長之中。但近期人民幣快速升值,踩踏企業收匯時間和訂單時點,令很多企業難以承受。尤其這一輪人民幣升值超出技術原理邏輯、經濟比較規律和理論分析基礎,超乎尋常的升值或被刻意主導與擺佈。通過觀察發現,美元通過極端貶值保護美國經濟。刺激美元貶值、防範美元升值的背後是美國國家利益所需。因此,美國經濟優於全球,尤其對比構成美元指數的6種貨幣,美元貶值顯得十分牽強。比較之下,人民幣尚難言國際貨幣功能,唯有記賬功能的SDR並非是結算、交易、儲備的自由貨幣。但人民幣的波動率卻被動放大,僅僅半年(5月27日至12月8日),人民幣對美元就升值8.97%水平,對標之下,美元指數貶值8.22%。儘管人民幣匯率機制已從盯住美元到參考一籃子貨幣,但至今人民幣升值與貶值仍集中在美元報價之下,而目前這種行情已經脫離中國經濟基本面和外貿形勢訴求。匯率對經濟保駕護航的作用十分重要,我們的政策指導、企業需求、市場基礎是否應迴歸以國情考量為主值得重視。(中新經緯APP)
譚雅玲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譚雅玲:對外貿外儲的同步增長,我們應關注什麼?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