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愛暴力——“愛,是最殘忍的捆綁”

情感 柏燕誼

王薇說:“我的媽媽無私地為我犧牲了一切。”

我卻說:“她無私的犧牲了一切,也自私的吞掉了你的人生”。

她愣了一秒,然後失聲痛哭。

這個三十歲的女人,在我的面前,哭得像個孩子。她的哭聲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女人,她叫喜寶,四十五歲的時候走進了我的諮詢室。

打破她平靜生活的事件,是她母親的去世,喜寶初二的時候,父親因為外遇與母親離婚,從此她和母親一起生活。雖然家境並不寬裕,但母親竭盡所能為女兒創造好的環境,她脾氣暴躁,在外經常與人爭吵,卻將女兒照顧得無微不至。

喜寶深知自已的學業可以改變家庭的命運,她非常努力,考上了重點大學,又被分配進一家效益不錯的事業單位。

喜寶是個孝順的女兒,她工作以後一直和母親住在一起,她清楚媽媽為自己的付出,決心孝敬母親一輩子。

愛暴力——“愛,是最殘忍的捆綁”

可是,與母親在一起的生活很快就遇到了問題。起因是喜寶的第一次戀愛。當她懷著希望將男朋友帶回家見母親的時候,母親卻拒絕和那個男孩說話。男孩走後,母親對喜寶說,“這個男的很自私,你要是和他好,以後一定會吃虧”。喜寶聽從母親,與男孩斷絕了來往。

可是後來,喜寶發現,他每找一個男朋友,母親都能以各種方式,從各種角度找出他們的缺點,冷嘲熱諷。

她最刻骨銘心的是二十六歲的一次戀愛,對方是一名退役軍官,高大英俊,為人穩重,有份不錯的工作,對她也非常好。這是一個讓人幾乎挑不出毛病來的男人。母親卻以“當兵的會有家庭暴力”為理由,要求喜寶與他分手。

這一次,喜寶進行了激烈反抗。她對母親說:“非他不嫁”。母親居然以死相逼,站在樓房的窗口,一隻腳邁了出去。喜寶嚇壞了,崩潰了,哭著抱住母親的腿。她答應了與軍官分手,然後心灰意冷地收拾了東西,搬離了與母親共同生活的家。

兩個星期以後,母親來到喜寶租住的小屋裡,跪在喜寶面前求她回家。她承諾再也不幹涉喜寶的戀愛,她說:“媽媽愛你,不能沒有你。”喜寶終於還是搬了回去。但她與母親的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的融洽,而是開始經常吵架。

她也漸漸地發現了自己的生活有很多問題:三十歲的女人,卻沒有一件有女人味的連衣裙,平時總穿著母親手織的毛衣,或者掩蓋身材曲線的寬大T恤。

她也越來越煩母親對她無微不至的照顧,經常一言不合就與母親爭吵。每次吵架,母親都會流著淚,一邊數落她,一邊嘆息自己命苦。實在受不了的喜寶會衝出家門,但每次都被母親以各種方法勸回去。

這樣分分合合鬧過無數次,每次都以喜寶繳械投降告終。慢慢地,喜寶也放棄了反抗。她每天下班準點回家,回家後就穿起睡衣,上網看電視劇,生活得平靜如水。

當她接近四十歲時,母親終於開始為她的婚姻大事著急,開始求人幫她尋找適合的對象。但喜寶總是會以各種理由挑剔那些其實條件還不錯的男性,並與母親爆發了新一輪的大吵。

喜寶指責母親耽誤了自己的幸福“你現在才給我找,你以前是在幹嘛?”在這樣的指責面前,母親啞口無言。那時的母親,在喜寶面前,已經脆弱得不堪一擊。

喜寶說:“看著她那可憐的樣子,我其實很心痛,但心痛的同時有種報復的快樂。”

我問:“你認為你在報復母親?你用什麼報復?”

喜寶答:“媽媽不讓我獲得幸福,讓我陪伴在她的痛苦裡,我就這樣做給她看。”

這樣痛苦地糾結中,母親被確認罹患癌症。喜寶辭了職,在醫院裡悉心照顧母親。母女倆的關係好像回到了最初、最好、相依為命的階段。

喜寶說:“那段時間,我最害怕的就是失去母親。雖然她給我帶來了很多痛苦,但我已經不能沒有這些痛苦。否則,我的一生就變得毫無意義。

儘管如此,母親的生命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盡頭。去世前,母親對喜寶說:“女兒,我對不起你,是我讓你這輩子變得如此孤獨,我錯了,我愛你。”

喜寶對我一字一句地重複這句話,說完號啕大哭。她說:“也許在我內心深處,一直在等著媽媽的這句道歉,但它來得太晚了,我這一生已經虛度。我想用自己的痛苦懲罰她,我成功了,可是我知道我錯了。

愛暴力——“愛,是最殘忍的捆綁”

王薇的人生,與喜寶有幾分相似。她們的人生中,都擺脫不掉一個巨大的符號—“母親”。

母親為她們付出了一切,卻在更長的時間裡,束縛著她們的人生只不過,被束縛的她們,有的軟弱,有的反抗激烈一些罷了。

她們看似長大成人,看似可以獨立生活,但在心理上始終未真正獨立。

有一句話,看似疼愛,但其實也是詛咒—在媽媽心裡,你們永遠是孩子。

在心理動力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成長意味著背叛。

在論述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時,我們把“背叛”換成“分離”。

我們生下來,原本應該忠實於父母,與父母一體。但是隨著成長,我們逐步從行為的獨立,演化到心靈的獨立。而心靈的獨立,最終意味著我們要遠離父母的管理和控制,遠離他們的生活。

作為一個人,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學會獨立。獨立的進程,是在我們一兩歲,自我意識剛剛萌芽的時候就開始了。然而獨立從開始就會隨著無盡的疼痛,甚至會因為各種原因而中斷喜寶和王豪,都經歷了這種獨立過程被從中截斷的痛苦。

阻礙她們獲得獨立的,不是外界的打擊或侵佔,而是“愛”。

因為相信、認同父母對自己做出的犧牲,所以孩子不敢懷疑父母要求的正當性。當他們違逆父母的要求時,他們會產生複雜的心理反應。

愛暴力——“愛,是最殘忍的捆綁”

反應的第一層次:背叛的自罪感。

如果王薇離開了媽媽的生活而開創自己的人生,在媽媽思想的灌輸下,她自己也已經認為這就是一種無恥的背叛。所以,為了媽媽的無私奉獻和愛,她不能做出這樣的背叛。

反應的第二層次:潛意識的報復。

現實生活中的服從與內心真實自我的不甘,二者強烈的衝突,將對限制自我渴望的那股力量產生埋怨,甚至仇恨,卻不知如何掙脫報復的潛意識動機由此而生:既然你不允許我幸福,那麼我就通過讓自己更痛苦,來讓你徹底地失望。

深層心理學中,稱這種心理防禦軌跡為“投射認同”( Kernberg,1975)。這種消極的投射認同,只會將父母與自己,都繼續鎖死在痛苦與壓抑中。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愛暴力——“愛,是最殘忍的捆綁”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