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教育是貧困人口翻身的唯一機會,直到我看到這個故事,我才覺得我錯了。
北京曾經有個貧困版天才少年班10年以前,北京有一個青雲學子計劃的教育實驗,從全市60萬打工子弟中挑選出一批較為聰明的孩子,試圖給他們提供最好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潛力,從而擺脫父輩的命運。
然而10年過去了,卻讓我看到教育殘酷的一面,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曾經一度,我認為教育是使貧困人口翻身的唯一途徑,然而事實證明還是我見識短淺。
10年過去,讓人看到教育殘酷的一面
1.戶籍問題
雖然項目方集齊了24個孩子,然而很多孩子因為沒有北京戶籍,不得不回原籍上學,或者是隻能報考職業院校。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令人心痛的話題,確實有很多孩子最後只得回原籍上學。
有兩個孩子的命運卻不一樣,他們由於項目方的疏忽,本來就是北京戶籍,他們小學畢業後就離開了這個項目,其中一個人在本科就去了美國,另一個人最終考上了北京大學。
2.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縱觀這個貧困班的天才少年班的全過程,最終讓我發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項目方的用意是為他們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雖然很多孩子跨過了戶籍問題,直接就讀了新東方的國際學校,然而即使項目方為他們擔負去西澳留學的學費,他們自己也擔負不起每年5萬元的生活費。
我從這裡看到了教育殘酷的一面,原來這也是一個燒錢的遊戲。如果當時他們家裡有錢,能拿得出5萬元的生活費,或許他們面臨的是另一個命運,而不是回到原籍,有的讀了專科,有的讀了職校,有的直接參加了工作。
3.難以逾越的鴻溝
這或許是教育當中難以逾越的鴻溝吧。一紙戶籍就足以可以把很多人拒之學校門外,一疊金錢就可以把很多孩子拒之名校門外。他們明明那麼優秀,明明接受了那麼優秀的教育,最後就有人讀了專科,有人讀了技校。而那兩個漏網之魚卻一個本科就去了美國,一個最終考入了北大。
見識和高考不是一回事
有認識他們的人說他們的見識那麼多,他們的眼界那麼廣闊。以至於他們見了院士見了博士都不為所動。項目的負責人曾經說過,我們的孩子比其他農村孩子見識大多了,這是我們的初衷,他們成績可以不好,但見識不可以不多。他們在通過考核的時候就被帶到中科院玩兒了幾天。但最後的結局卻令人沉思。
結語:
雖然這是一個失敗的實驗,但它是一次有益的嘗試。讓我看到教育殘酷的一面,但是我依然感謝中國的教育。因為如果不吃讀書的苦,我可能要吃生活的苦。現在呢,我吃過讀書的苦以後再重新來吃生活的苦,但是我能看到希望。對於這個貧困版的天才少年班,你怎麼看呢?
在這裡你能看到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邏輯,不一樣的視角,如有雷同,不勝榮幸。文章內容,只代表個人觀點,如有冒犯請多多包涵。關注我,瞭解更多教育資訊,分享更多教育知識,討論更多教育話題。(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北京那個貧困版天才少年班,10年過去,讓人看到教育殘酷的一面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