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不能當“第一名”,不然到了初中和高中就沒了後勁,真的嗎?
很多家長回想自己小時候,發現曾經小學的優秀生,隨著升學反而變得平庸了起來。
因此,有人說小學還是不能當第一名,否則會沒有了後勁。
實際上,真實的原因是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每一個階段,學習的內容和方式都在發生鉅變,而有些孩子不適應,最終失去了競爭的優勢。
在小學的時候,很多學生都發現,只要記住老師講的內容,就很容易拿高分,而這個階段,很多記憶力好的學生,就成為了小學時期的優等生,甚至有些孩子在小學一直都是班裡的第一名。
可是,當上了初中,那些曾經在小學非常拔尖的孩子,有些就感到了非常吃力,甚至有些學生也認為是在小學時學得太猛,導致自己的後勁不足了。然而,沒有誰告訴他們,實際上從小學升入初中後,學習的賽道已經發生了變化。初中的學習,已經不是隻靠著單純的記憶力就能夠成為學習中的優秀者,更多需要理解,甚至舉一反三。
而且,隨著孩子再次初中升入高中之後,這種情況就會更加嚴重,反而曾經徘徊在第三四名的學生,突然變得非常優秀起來,成為了一匹黑馬。
那麼,小學的第一名到底能不能當?
筆者以為作為家長,在小學階段應該看淡學習分數,將重點放在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思維上,為孩子以後學習不斷切換賽道而做好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學生的成長,千萬不能揠苗助長,否則即便是前期搶跑在前,以後還會因為“體力不支”再次落後。甚至有些家長“拔苗”過度,導致孩子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反而得不償失。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教育機構為了滿足家長對孩子分數提升的渴望,可能會使用這種“拔苗”手段,讓許多孩子贏在當下,輸在“以後”。
因此,筆者以為小學的第一名,不要強迫孩子去當,家長更要淡化孩子的成績,更傾向孩子思維的培養。不要每次因為孩子做錯題就發火,其實有些孩子可能在尋求另外一種解題思路,而這也是發散思維的開始。
而對於小學生來說,培養思維比知識更為重要。
或許,對於小學生而言,當不當第一名,並非是孩子學習後勁不足的原因。關鍵的是,小學的第一名是靠著什麼獲得的,這也許才是關鍵。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更有潛力?
筆者以為,那些腦袋裡有“為什麼”的孩子,尤其是能夠去自主尋求答案的孩子,是具有巨大的潛力的。因為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對於老師教授的“知識”進行思考,也會在遇到現實中的問題時,依然會積極主動地思考。
相信,被蘋果砸中腦袋的人很多,但是能夠像牛頓那樣思考的人,卻寥寥無幾。可見,學會思考有多麼重要。也許,一個記憶力超強的人,能夠記住過去許多經驗,他可以成為一個歷史方面的學者,也可以成為一個文學家。但是,想要靠著記憶成為科學家,那可能會非常困難,因為科學往往要面對的是“未知世界”。
因此,小學成績好的學生,值得肯定。但是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卻未必沒有驕傲的資本。有些成績一般的學生,可能記住了老師的知識,但是他們更願意探索沒有講授的知識。
那麼,對於家長和老師,你們是喜歡一個聽話的孩子,還是喜歡一個愛思考的孩子?
如果老師告訴孩子,順著這條路就能夠回家,可是有些孩子走了另外一條路,那麼走另外一條路的孩子錯了麼?
這或許,才是當代教育應該思考的問題!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小學不能當“第一名”,不然到了初中和高中就沒了後勁,真的嗎?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