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有點歪,育兒非常正!(文|歪媽)
如今在校的學生大多穿校服,為了統一管理,也為了避免孩子們之間的攀比心理。但這樣就真的可以完全避免孩子們但攀比心理麼?
顯然是不可能的!比不了衣服,就比鞋,有錢家庭的孩子穿的鞋子一雙比一雙大牌,雖然他們的父母不一定是為了“炫富”,只是覺得有品牌保障的鞋子更輕便、舒適。而沒錢家庭的孩子,卻可能會覺得有雙大牌的鞋就能建立信心一樣,這是消費觀的差距。
其實即使孩子們都統一穿了校服,甚至連鞋也統一了,老師們也能夠一眼看出來學生的“家境”。因為富裕、貧窮其實不需要外在的衣著包裝也會顯露出來。
不得不說,有的老師德高望重,但確實有的老師會以貌取人,甚至是以孩子們的家境把他們分為三六九等。這雖然很不好,但無法徹底杜絕。就像有一次跟幾位家長聊起這事時對方所說的那樣,“真的很現實!”
作為老師,是怎麼看出一個孩子的家境的呢?
老師和孩子們經常相處在一起,往往通過三個方面看孩子的家境情況。無論外在如何,一個人的氣質、社交能力和金錢觀是藏不住的。
1.看氣質
家境好的孩子在父母的培養下,從小會學習棋琴書畫,或是唱歌舞蹈,哪怕只是一個興趣班,也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氣質。比如學習鋼琴、舞蹈的孩子,從儀態上就會腰背挺得倍兒直。因為要經常表演,所以他們會獲得很多的讚美和鼓勵,也讓他們因為自己所擁有的才藝而感到自信。
而家境不好的孩子呢?他們可能沒有機會學習額外的興趣愛好,沒有藝術類的氣質也是肯定的。
2.看社交能力
家境好的孩子眼界也是不一樣的,和父母一起遊歷祖國大好河山。一起去看看世界其他國家的生活方式,擴展了眼界,也在旅行中提高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他們一般都不會怯場而可以大方、充滿自信地和陌生人交流。這種自信的態度會讓他們變成人群中的焦點。當然,作為焦點,他們自己也是心理有數,並且愈發自信。
3.看金錢觀
家境好的孩子,對商品只有喜歡和不喜歡的概念,可能對金錢觀不太敏感,也就是對價格並不敏感。而家境不好的孩子可能在選擇商品時,第一眼看的都是商品的價格,然後才是自己的喜歡程度。所有的商品購入都是在價格的基礎之上,如果不是那麼必要的東西,可能就會選擇不買。
父母別隻想著給娃花錢,提升綜合素質是關鍵
1.培養孩子的氣質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如果原生家庭無法帶孩子去遊歷山河,給孩子報興趣班,想讓培養孩子的氣質,不妨讓孩子度讀書。讀書永遠是投資最小,收益最大的。愛讀書是個好習慣,不管家境怎麼樣,都應該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看一些人文歷史的書籍,可以豐富孩子的文化底蘊,提升氣質。
2.給予孩子愛與尊重
不要因為家庭的經濟情況和孩子產生隔閡,小孩子並沒有成型的價值觀,也不會產生嫌貧愛富的心理。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尊重,讓孩子在樂觀積極的環境中長大,往往也能讓他們具有開朗的性格。好性格在孩子未來的發展中助力他們擁有無限可能性。
3.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的需求,也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會畏手畏腳,或者因為金錢而走入歧途。有的時候,一些物質上的富足確實能帶來孩子們精神上的富足。
歪媽結語:
雖然說孩子們都是穿著校服,但其實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之間,都會對彼此的家境有一個判斷。學習不分“家境”,作為父母,我們可能無法立即改變原生家庭的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孩子們的學習環境。給他們足夠的愛和尊重,給他們正確的教育方式,讓他們具有開朗的性格。
今日話題:你認為怎麼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呢?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是@歪媽,家有4歲萌寶一枚,專注於孕期、育兒方面的知識研究,更多的乾貨內容,請關注我。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學生都穿統一校服,老師卻對家境“一目瞭然”?家長:很現實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