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智能時代,新聞人才如何培養

教育 新民晚報

智能時代,新聞人才如何培養

在新技術、新媒體的時代,新聞人才該如何培養。昨天(12日),“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重塑與人才培養”2020年國際高峰論壇於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行。來自國內外13所新聞傳播院校的院長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新的智能時代如何重塑、創新新聞傳播的學科體系和促進人才培養。

作為世界上第一所新聞學院,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自2005年開始,便著手開展第一個融合新聞學項目的教學。儘管技術不斷變革,“講故事”的能力仍是學生們吸引並與受眾互動最核心的能力。密蘇裡新聞學院的這門融合新聞學課程不僅包含傳統的調查報道、採寫編評、攝影設計等技能類課程,還包含更前沿的拓展內容——包括移動新聞、傳感器新聞、無人機新聞、AI新聞等在內的課程設置,使得學生有了更多接觸新設備、參與新項目的機會。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則認為,新冠疫情的肆虐印證了,人類歷史並非按照預期發展。為此,在重大危機前,新聞傳播的地位和作用應該重新被認識。新聞已不再是單純的告知,更成為一種物質力量深度參與國家、社會的治理,重新定義人類的未來。同時,當下新聞數據爆炸導致了受眾選擇困難。假新聞、謠言增加了社會焦慮和社會緊張,這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新聞媒體的責任。客觀、真實、公正應該是新聞從業者共同遵守的職業準則。新聞傳播應當在推進和平發展和合作共贏方面作出努力。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教授指出,智能化運用於新聞業各個節點上,新技術給了我們一雙慧眼,去深度體驗感知過去的歷史和現在的現實。新聞不僅是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更是對發生的事實的意義的規律性揭示。對此,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教育應當涉及人文素養/思維與邏輯、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方法和新聞與傳播專業知識與能力等多方面。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強月新介紹,數據新聞在西方伴隨著開放政府、開放數據運動興起。在中國,中央電視臺、財新、幾大互聯網公司等媒體的探索推動了數據新聞在中國的快速發展。數據新聞實踐的深入與發展向傳統新聞人提出挑戰,表現在數據意識尚需培養、技術能力有待提升、用戶理念仍需加強等方面。在此基礎上,強月新院長分析了傳統新聞人才的轉型路徑。他認為,第一要強化技術賦能,在新聞價值上獲得更具價值的新鮮視角,在新聞呈現上實現敘事與技術、藝術的多維度融合,在新聞分發上實現個性化的窄眾傳播;第二要優化知識結構,統籌人文社會學科與統計學、計算機等自然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第三要提升協同意識,協同意識不僅僅體現在生產主體之間、生產者與收受者之間,更體現在人機協同之中。強月新院長強調,要堅持價值引領,當下廣泛的數據新聞實踐中出現的“價值迷失”現象,需要新聞人理性看待數據新聞實踐,重視挖掘數據背後的聯繫,堅守職業精神和價值導向,做“數據加工人”而非“數據搬運工”。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智能時代,新聞人才如何培養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