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的發展,有一百種可能。有關教育的問題,從來沒有標準答案,更不能一招制勝。
什麼樣的教育是孩子最好的成長土壤?在日前出版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一書中,教育家、TED演講人肯·羅賓遜教授對此提供了明確的原則和實際的建議。這也是肯·羅賓遜教育創新“五部曲”的第五部。循著“五部曲”的脈絡,本書的策劃者張偉晶和譯者錢志龍呈現出對教育的另一種思考,或許能給家長提供不一樣的視角,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英]肯·羅賓遜 盧·阿羅尼卡 著
錢志龍 譯
湛廬|浙江人民出版社
童年不是一場“彩排”
教育應該同時關注孩子周圍的世界和內心的世界,並讓孩子參與這兩個世界中來
上書房:家長都希望孩子通過良好的教育獲得體面的生活,往往認為學歷晉升之路才能收穫良好的教育。肯·羅賓遜在《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一書中,如何闡述他的看法?
張偉晶:如今,孩子生活的世界與父母生活的世界有太多的不同,我們必須從不同角度看待教育。數字技術正在顛覆許多傳統的就業市場,創造了全新的崗位,我們幾乎無法預測孩子們在未來的5年、10年或15年後會做什麼樣的工作。整個世界都在發生變化,教育必須考慮時代因素,才能幫助孩子在這個比以往更加多變的世界走自己的路,並且茁壯成長。
肯·羅賓遜曾說:“人的生命與地球上其他生命一樣,最大的特點是多樣性。”相同的規則和育兒方法可能對一個孩子有用,卻不適合另一個。有時,教育被看成是為孩子畢業後的生活做準備,即獲得一份好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想法沒錯。但是,童年不是一場彩排,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際關係。你的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將來做什麼,都與他現在所經歷的一切有關。所以,不以標準化的測試為教育目的,尊重每個孩子多樣性的天賦,並且創造出能激發孩子創造力的教育環境,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作者肯·羅賓遜演講圖
上書房:肯·羅賓遜在書中提及,教育應該同時關注“兩個世界”,其中的一個世界,家長常常忽視。是否能介紹下“兩個世界”?
張偉晶:其實,我們都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周圍的世界,一個是內心的世界。肯·羅賓遜認為,我們用很多時間在學校裡談論外面的世界,卻沒有足夠的時間探索內心的世界。
周圍的世界包括自然的物理世界、物質環境和由他人構成的社會、歷史和文化。教育必須幫助年輕人瞭解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以及他們如何在其中發揮作用。而內心的世界之所以存在,僅僅是因為你存在。你內心的世界包括你的感覺、想法、想象、希望和焦慮。教育應該幫助你的孩子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如何感覺、思考和看待自己,以及他們的才能、興趣和性格。
教育應該同時關注這兩個世界,並讓孩子參與這兩個世界中來。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去發現不同的生活道路,支持他們尋找自己的熱情,同時賦予他們解決問題所需的技能。
教育“流水線”迎來迭代
有太多學生的天賦在讀書期間被邊緣化甚至忽略了,而藝術、科學、人文、體育、語言和數學對學生的成長都是一樣重要的
上書房:肯·羅賓遜教育創新“五部曲”之間有什麼關聯嗎?能否介紹一下它們之間的脈絡?
張偉晶:如果想要讓孩子具備面對21世紀生活和工作挑戰的能力,我們就需要徹底改變教育的方式。《讓學校重生》提到了我們應該如何實現這些變化,並給出了許多成功的學校案例。《讓學校重生》中有一章是專門寫給家長的,而《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可以說是它的補充,是專門針對家長寫的。
《讓天賦自由》《讓思維自由》《發現天賦的15個訓練方法》,讀者可以從這3本書深入感知肯·羅賓遜教育創新的思想內核,重新定義天賦,激活創造力,從原有的思維禁錮中掙脫出來,也有很多實際操作的方法。
上書房:肯·羅賓遜是旅美的英國教育專家,是什麼原因讓您將他寫給西方家長看的教育創新“五部曲”,推薦給中國家長?
錢志龍:我們這個時代不乏優秀的教育家、作家和演講家,但能把這三種角色集合於一身的例子並不多見,而肯·羅賓遜就是一位能把宏觀教育發展趨勢和微觀師生家長間的互動巧妙融進他妙趣橫生的寫作與演講裡的大家,讓人在會心一笑之後開始嚴肅地思考。
我始終認為,家庭教育是中國教育的一大難題。現在,很多家長都打足了雞血,不惜一切代價把孩子的日程填滿,以期待在某條賽道上爭得一席之地。很多家長會用“沒辦法,中國人太多,競爭太激烈”來解釋一切對孩子“不得已而為之”的“愛”。肯·羅賓遜為我們描繪的全球未來就業圖景,可能會幫助我們看清全人類面對的更大的挑戰。他的書裡聊了很多字面上跟學校、跟教育無關但意義更重大的話題,比如“幸福”“健康”“(有效)學習”。教育的本質其實不是教育,要解決教育的問題也不能單純依賴學校。
浙江長興的一所學校組織趣味“足球嘉年華”,孩子們和老師玩“顛球”遊戲。新華社 發
上書房:從教育理念上來看,教育創新“五部曲”有哪些創新之處?對中國教育來說,哪幾條特別實用?
錢志龍:眼下,很多學生以拼分數、攢學歷為學習的唯一動力,一些高學歷的畢業生找不到理想工作,很多崗位卻招不到稱職的員工,這種尷尬的現狀再次證明,伴隨著工業革命出現的,是現代學校無法培養當下及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如同智能手機出現時,曾經為諾基亞日進鬥金的流水線瞬間變成一堆廢鐵,整個教育系統迭代的時刻已經到來。
肯·羅賓遜提到,教育的真正挑戰就在於賦權給充滿激情和創造性的教師,以及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動機。他提到幾個具體做法:第一,我們需要消除現有的學科等級結構。讓某些學科凌駕於其他學科之上,只會強化工業時代的過時假設,而且違背了多樣性的原則。有太多學生的天賦在讀書期間被邊緣化甚至忽略了,而藝術、科學、人文、體育、語言和數學對學生的成長都是一樣重要的。
第二,課程應該是個性化的。學習發生在個體的思維和靈魂中,而不是多項選擇題的數據庫裡。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多孩子每天早上醒來就在想怎麼才能提高自己的閱讀成績。學習是一個個性化的過程,如果我們感興趣的是人們的天賦,這一點就更為重要。
“知彼知己”,讓天賦自由
就像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一樣,人類的才能往往潛藏在表面之下,需要我們去發掘
上書房:肯·羅賓遜教授談到,教育要消除現有的學科等級結構,而家長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多的是主要學科的起跑。
張偉晶:這也是肯·羅賓遜關注的問題。他說,教育不能只強調學術能力,與此相關的核心學科通常指數學、語言、科學和社會科學。學術教育旨在培養兩種緊密相關的能力,一是理解理論和抽象概念,二是處理和記憶某些信息。這主要是哲學家所說的命題性知識,或事實性知識。命題知識有時被稱為“知彼”。
這些能力是必要的,但還不足以滿足孩子的需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的不僅僅是語言和數字,還涉及待人接物和處理實際問題。從種植糧食到製造汽車,再到製作音樂,我們的生活方式都是由人們運用思想並創造出來的。要想讓你的孩子獲得真正的價值,那麼教育既應該是學術的,也必須是實用的,它必須把掌握內容和掌握方法聯繫起來。
還有另一種形式的知識。它是關於理解作為個體的事物帶給我們的感受,以及其他人是否有相同或不同的感受。這種理解有時被稱為“知己”,主要指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知己”是我們日常談話和個人沉思的內容。它是藝術的核心,主要通過繪畫、雕塑、動畫、音樂、電影、詩歌、舞蹈、戲劇和小說流淌在我們的經驗裡。“知彼”“知己”“知如何”是均衡教育的基礎。
安徽合肥臨泉路第二小學的“空中農場”,小學生分享採收農作物的快樂。新華社 發
上書房:“知彼”“知己”“知如何”,是否更能“讓天賦自由”?
張偉晶:是的。天賦對於我們的學習、職場、社會和組織都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就像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一樣,人類的才能往往潛藏在表面之下,需要我們去發掘。
有時,孩子們真正的天賦就藏在我們眼皮底下,但被父母和學校忽視了:一些擅長玩樂高的孩子成了頗有成就的建築師,一些愛好塗鴉的孩子成了著名漫畫家,極度活躍的孩子成了專業舞者或體操運動員,而一些喜歡讀書的孩子後來則成為勤奮的學者。
所以,家長應該發現孩子不一樣的“聰明”,洞察他們的潛能。另外,化天賦為能力也很重要。人類的才能要經過鍛鍊和培養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天賦和能力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天賦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東西,而能力是我們對天賦加以培養所形成的。無論你的天賦是什麼,如果沒有實踐、鼓勵和決心,無法變得更為優秀。《發現天賦的15個訓練方法》中提到了一些步驟、原則和訓練方法,家長們可以參考。
上書房:肯·羅賓遜教授強調教育要創造激發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創造力是思考出來的,還是感受出來的?
張偉晶:肯·羅賓遜認為,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喪失了創造力,甚至可以說,是我們所受的教育讓我們喪失了創造力。
他將創造定義為獲得具有價值的獨創性觀念的過程。創造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事件。獲得創造力,包括了彼此交織的若幹過程:首先是生成;其次是評估。在大多數創造性工作中,這兩種思維模式會進行多次切換,創造性成就的質量跟兩者都有關。幫助人們理解、管理生成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互動,是創造的關鍵任務。
在所有創造過程中,我們都要把現在已知的邊界向前推,以探索新的可能性。智力是多樣的、動態的、獨特的,創造過程也一樣。它可以在人類智力的多個方面運作,目的是創建動態連接,產生獨特的結果。創造力涉及許多不同的心理機能,是技能和個人素質的組合。我們每個人都有創造力,但很多人卻認為自己不夠有創意,事實上,他們只是從來沒有學習或實踐過創造力罷了。
冰雪運動在河北邢臺的一些學校興起。 新華社 發
“米其林”比“快餐”更健康
我們無法預測人才的發展,我們能做的只是像農民那樣為“種子”的發展創造適當的條件
上書房:“標準化”是現在的主流教育模式,似乎它不能更好地讓孩子“如其所是”。
張偉晶:肯·羅賓遜認為,教育的一個大問題是缺乏多樣性,我們的教育是快餐式的。快餐業保證質量的方法是“標準化”。快餐模式中,指定什麼樣的漢堡或雞翅應該用什麼油來炸,應該提供怎樣的麵包,薯條應該怎麼炸,應該搭配什麼飲料,飲料應該有哪些成分。再比如,指定店面應該如何裝飾,員工應該穿什麼工服。一切都是標準化的。
要保證餐飲的質量,還有第二種模式,即米其林指南。在這種模式下,指南為優秀的餐飲確立了大致的標準,但沒有說餐館應該如何滿足哪些具體的標準,比如菜單應該有什麼菜品,員工應該穿什麼,或者如何裝飾餐館。這些裁量權都在單個餐廳的手上,每一個餐廳都會以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來達到這種標準。結果是,每一家米其林餐廳都棒極了,都是獨一無二,無法相互比較的。
肯·羅賓遜說,教育的根本問題之一是,大多數國家都使他們的學校採用了“快餐模式”,而不是“米其林模式”。快餐方式使孩子的靈魂變得空虛,就像快餐使我們的身體變得虛弱一樣。
吉林長春一所學校的學生在創客教室內學習基礎搭建課程。 新華社 發
上書房:未來的教育模式是怎樣的?
張偉晶:未來的教育不應是標準化的,而應該是訂製化的。我們需要的教育不是提倡集體思維和“去個性化”的教育,而是培養真正具有深度和活力的各種人才的教育。未來的教育必須是能實現天賦的。
肯·羅賓遜認為,我們必須拋棄教育中的工業化模型,那種線性的批處理模式。教育應該借鑑農業。因為人類的繁榮並不是機械的過程,而是一個有機的過程。我們無法預測人才的發展,我們能做的只是像農民那樣為“種子”的發展創造適當的條件。有機系統內,只要有適當的環境,生命的出現不可避免,這是自然規律。你選擇一個地方,一所學校,一個市區,你改變環境,讓人們對可能性有了不同的感受,對希望有了不同的期許,機遇也更廣泛。
所以說,教育不是機械化的系統,它是人性化的。肯·羅賓遜曾說,它的主體是人,是想學習的人和不想學習的人。每一個輟學的學生都有自己的理由,源於每個人不同的生活經歷,或許是覺得學習很無聊,或許認為學的東西無關緊要,也或者是他們發現所學與校園以外的生活相矛盾。教育不是標準化的解決方案,我們要做的是建立每個人獨特的解決方案,當然,這需要個性化的課程的支持。
地表下潛伏著的種子,待條件成熟便伺機而發。我們期待這一片盎然生機的到來。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家長“雞娃”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愛?這位教育大咖對未來教育提出這幾條定律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