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焦裡嫩的熱火燒豎著切開,裹上煮制並切好的驢肉,咬一口,滿口餘香……河北省保定市悠久的歷史底蘊,孕育出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驢肉火燒是其中特色美食之一。
民間有諺:談保定言必稱驢肉,談驢肉言必稱漕河。保定驢肉火燒的故事要從一個名叫漕河的小鎮去尋找——徐水區漕河鎮是保定驢肉火燒的發祥地。
《徐水縣新志》記載:漕河驢肉製作工藝始於宋代,當時漕幫和鹽幫經常在漕河鎮爭鬥,漕幫大勝後將鹽幫運貨的毛驢宰殺食用,漕河驢肉由此誕生。
2013年,漕河驢肉加工技藝被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劉敏英是漕河驢肉加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回憶說:“1996年,沿著徐水縣107國道,就是現在的徐水區長城北大街,從城北逛到城南,兩側賣驢肉火燒的攤位,一共57家,家家生意都不錯。
這是劉敏英經營的漕河全驢宴飯店。王新平拍攝
說起過去的場景,她記憶猶新,“火燒好吃,不能總讓客人在地攤吃啊。得改變老一輩推著小車賣驢肉火燒的歷史。”於是,她成立了驢肉食品有限公司,將一輩輩傳下來的加工技藝發揚光大。
在驢肉煮制加工上,漕河驢肉採用祖傳秘方,配以老湯,大鍋燉制而成。
師傅正在往火燒添加驢肉。王新平拍攝
燉制分多個環節:預煮、投料、大火攻、小火燜、晾肉、油蓋頂壓鍋、出鍋。重要的是燉煮至肉熟後仍不出鍋,再熱油封頂悶一夜,使作料老湯風味徹底浸入肉體,並使肉酥軟不爛。這樣煮制的驢肉成色鮮嫩、熟度透徹、不塞牙膩口、香味濃鬱、回味悠長。
劉敏英說,火燒製作也是技術活。當地稱為“打火燒”,火燒是死麵的,就是未經發酵的麵糰製作,將和好的麵糰擀成一釐米厚的薄餅,塗抹上驢油捲成柱狀,之後揪成約一兩一個的面劑,揉成小饅頭形狀,抹上驢油,放到特製烤爐的上層鐵板上。用像木頭公章一樣的圓木,在小饅頭面劑上蓋壓,火燒就成了圓餅狀。等火燒上下兩面烤至八成熟,再架在叉子上,放入烤爐下層的烤箱中將火燒四周的圓邊烤熟。
烤熟火燒通體焦黃,略帶褐色,鼓脹著“肚子”,散發著淡淡的麥香,這時把煮好的驢肉夾裹進去,咬一口唇齒留香。
很長一段時間,漕河驢肉僅是一種鮮食食品,因不易保存,外地人很難一飽口福。為了讓正宗的漕河驢肉火燒走出徐水,劉敏英開發出了真空殺菌包裝驢肉製品。
劉敏英認為,一個地方特產必須融入文化元素,才有更長久的生命力。為此,她把弘揚驢文化作為產業發展新的突破口,建成了全國首家驢肉飲食文化博物館。該博物館分為贊驢閣、賞驢軒、昇仙坊、文化苑、漕河源、黃公館、本草齋、驢學堂8個展室,全面系統介紹驢的起源和品種、驢肉的營養價值以及與驢相關的文化作品。
記者:白明山
編輯:李爭豔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聽非遺曬年貨|保定“驢火”:你吃的這口可是“非遺”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