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蘆好看,它竹籤兒穿,象徵幸福和團圓……”
火紅晶亮的色澤、酸甜脆爽的口感、渾圓可愛的形狀,走在大街上,只要看到冰糖葫蘆,男女老少幾乎沒人不喜歡、不想多看幾眼的。在雄安新區雄縣七間房鄉,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冰糖葫蘆之鄉”——大樹劉莊村。這裡的人做冰糖葫蘆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全村5000口人,三分之二有一手製作冰糖葫蘆的技藝,長期以此在北京等大城市謀生。
對大樹劉莊村人來說,串糖葫蘆是風俗,是事業,更是一門藝術。村民董章善一家便是其中的代表。董章善做冰糖葫蘆已經40多年了,手藝傳到兒子,已是第五代。
在普通人眼裡看起來平常的冰糖葫蘆,製作起來技術含量其實一點兒也不低。董章善說,通過幾代人的鑽研,相比過去,冰糖葫蘆的製作手法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串糖葫蘆,最重要的是火候和粘糖技術。過去我們給糖葫蘆定型都用石頭板,現在用的是泡過水或抹過油的木板。果子的質量很重要,竹籤的材質也影響糖葫蘆的口感。”
做了大半輩子冰糖葫蘆,對這門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董章善從沒想過放棄。據說,大樹劉莊村人剛開始做冰糖葫蘆的時候,只有十幾戶人參與,在不懈堅持之下,才逐漸有了如今的規模。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到第二年麥收期間,大樹劉莊村的村民會出現在全國各地的鬧市和商超,以精湛的製作技藝讓人們品嚐到可口的冰糖葫蘆。大樹劉莊村人做的冰糖葫蘆品種全、花樣多,最長的糖墩兒長達2.24米,是用50個山楂串成的。
村民們說,近幾年隨著雄安新區的建設,大家的生活和冰糖葫蘆的生意都發生了變化。大樹劉莊村“冰糖葫蘆之鄉”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少村民乾脆開起了網店,利用網絡把獨具特色的冰糖葫蘆銷往全國各地。
從“生計”到“藝術”,在大樹劉莊村,冰糖葫蘆已真正成為村裡的一項富民產業。“村‘兩委’班子帶領大家,讓串糖葫蘆成了一條專業化的產業鏈。”董章善介紹,不僅冰糖葫蘆本身的造型和材料,如今,連在大超市裡售賣冰糖葫蘆的仿古花車,村裡人都能根據商戶的不同需求進行“私人定製”。
還有村民看準商機,做起冰糖葫蘆半成品的加工生意,為城裡的冰糖葫蘆商戶提供山楂和草莓等半成品,日均發貨金額能達到2萬元左右。城裡的商戶只要熬好糖漿,趁熱淋在收到的半成品上,就能快捷高效地做出冰糖葫蘆,節約了大量製作時間。
幾十年前鄉親們在全國各地走街串巷賣冰糖葫蘆的情景,如今仍然深深地印刻在董章善的腦海裡,“都是扛著一根麥秸耙子,把糖葫蘆插在上面,不怕天寒地凍,走到哪兒賣到哪兒。冰糖葫蘆這東西,幾十年過去了,大家還是喜歡。不過,現在咱們都在大超市裡有攤位,擺上仿古花車,跟過去不一樣啦。”
小小的冰糖葫蘆,串起了鄉愁,更串起了幸福。
文/白波 朱峙委 鄭佳玉
編輯/朱葳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雄安新區有個“冰糖葫蘆村”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