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北京的醬菜,妙在不太鹹,同時又不太甜

美食 北京日報客戶端

北京的醬菜,妙在不太鹹,同時又不太甜

有一種食物,北京人是離不了的,它用最簡單最常見的食材,醃漬出最豐富最醇厚的味道。它妙在不太鹹,同時又不太甜,在寬餘時佐餐,簡素時主菜,總之百搭皆宜,它就是醬菜。

老北京人對於醬菜的喜歡那真是無法自拔,無論是拮據還是富有,無論春夏秋冬,都是要吃醬菜的。記得我小時候最喜歡吃的是醬黃瓜和醬甘露。醬黃瓜味道鹹中帶甜,脆生生的很有嚼頭,仔細一品,唇齒間竟漾出鮮黃瓜才有的幽幽香氣,用來下白米粥簡直再合適也沒有;醬甘露是北京的特產,小孩都喜歡叫它“小寶塔”,可以一邊吃一邊玩,在缺少玩具的年代,造型那麼可愛的小醬菜會讓每個孩子產生別樣的樂趣。

醬菜發展壯大源於“不得已的苦衷”

說起醬菜老北京人喜愛的品種有:醬黃瓜、大醬蘿蔔、小醬蘿蔔、大醃蘿蔔、醬疙瘩、水疙瘩、熟疙瘩、醬苤藍、醬甘露、醬銀苗、醬瓜、醬八寶菜、醬黑菜、醃胡蘿蔔、醃雪裡蕻、五香蘿蔔乾、辣蘿蔔乾、榨菜等等。

過去咱老北京的老字號醬菜園不少,前門外的“六必居”早在明嘉靖年間開張,至今已近500年的歷史了;西單路南的天源醬園,開業於清同治年間,桂花糖熟芥、醬芽姜等是招牌菜;宣武區騾馬市大街的桂馨齋南派風味的e梅乾菜最有名;東安市場北門對門,是一家清真醬園,叫天義順醬園,曾經是進宮的菜品;地安門大街寶瑞醬園,西四天義醬園、前門外天章醬園等就不必細說,四九城多如牛毛的大街小巷的油鹽店都有醬菜出售。

醬菜園的發展壯大,歸根結底是出於一種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舊時蔬菜的緊張、缺乏和價格的相對昂貴。從二三月到四月間是所謂的“青黃不接”時期,那時窖藏的蔬菜已經賣得差不多了,過去沒有所謂的冬儲大白菜,都是由農民和菜商儲存,而新菜還沒有上市,這兩三個月想吃菜的老百姓怎麼挨?只能吃醃醬菜。

據《北京志·商業卷·副食品商業志》記載:北京醬醃菜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元代,大都制醬技術的發展以及明、清京師副食品業的分化和醬園業的勃興,為北京醬醃菜業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過去,醬園在市井間的地位很重的,北京的醬園更是宗派鮮明,生產的醬菜豐富多彩。北京醬園通常被劃分為三種類型,即“老醬園”、“京醬園”、“南醬園”。“老醬園”,據說與保定醬菜有淵源,味道較鹹,醬香馥鬱,以六必居為代表;“京醬園”,在醃製過程中加入蔗糖,以甜麵醬為主要醬漬原料,味道甜香,清淡宜人,以天源為代表;“南醬園”,南方人經營,甜鹹適口,醬香濃鬱,以桂馨齋為代表。

穿著黃馬褂進宮送醬菜

說起北京醬菜,北京人最熟悉的還是六必居,家裡來了客,上得檯面的醬菜非六必居莫屬。

相傳“六必居”創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山西臨汾人趙存仁、趙存義、趙存禮兄弟創辦的。“六必居”原是一家小店鋪,經營日常生活必需的柴、米、油、鹽、醬、醋等6種雜貨起家。據《都門紀略》和《朝市叢載》介紹,這家店鋪在明朝就是製售八寶菜和包瓜等醬醃菜的名店。在《竹枝詞》中對其有這樣的評語:“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寶樣多餘,都人爭說前門外,四百年來六必居。”老北京民間過去也流傳過這樣一句話:“炒菜豐澤園,醬菜六必居,烤鴨全聚德,吃藥同仁堂。”

六必居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一點是招牌“六必居”這三個字是嚴嵩題的,據說店主人為了請嚴嵩題字費盡心機。自從嚴嵩手書“六必居”的黑底金字大匾掛出來後,原來無名的小醬園頓時身價倍增,但此事只是一個傳說,至今真假難辨,不過三個字確實漂亮,功力頗深。

清代時,六必居醬菜不僅皇帝和王公貴族愛吃,平民百姓也喜歡拿來當下酒菜,是一種消除了階級壁壘的流行食品。六必居醬菜還被選作宮廷御品,獲得宮廷供奉的身份,定期往宮裡送貨。清廷賜給六必居一頂紅纓帽和一件黃馬褂,送貨時在宮裡通行無阻。

六必居最有名的產品有稀黃醬、鋪淋醬油、甜醬蘿蔔、甜醬黃瓜、甜醬甘露、甜醬黑菜、甜醬包瓜、甜醬姜芽、甜醬八寶菜、甜醬什香菜、甜醬瓜、白糖蒜等。

北京的醬菜,妙在不太鹹,同時又不太甜

舊時六必居選料極為講究,白糖蒜必須得用長辛店李村李恩家或趙辛店範祥家種的“白皮六瓣”,甜醬蘿蔔必須得用廣安門外一戶姓王的人家種的蘿蔔,製作甜醬包瓜的香瓜必須得用永定門外小紅門牌坊村王光益家種的“八道黑”,萵筍必須得用廣安門外太平橋鄉灣子村韓文亮家種的青萵筍……就這麼一個小小的醬菜,要是想闖出牌子,那得從供貨到製作到銷售好幾代人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才攢下的基業。

醬菜裡的北京味才是地道家鄉味

而“京醬園”的代表則是天源醬園,它於1869年開業,直至今日也有150年的歷史了,“京醬園”是北京傳統的醬醃工藝,也被稱作是“京作”,醬菜的味道偏甜,清淡宜人。

在老北京的諸多醬菜園中,天源醬園以適合北京人的口感而出名,他們醬制的菜鹹中帶甜,很受顧客的好評,買賣越做越興旺,很快竟有了和六必居分庭抗禮的架勢,以至於《日下舊聞考》竟下了這樣的評語:“北京醬菜, 頗為著名,甜醬菜以天源為最佳。”天源醬園最出名的是甜醬甘露、甜醬乳瓜、甜醬什錦菜、桂花糖熟芥、麻仁金絲等。

而“南醬園”則是模仿南方口味的做法,其口感更加偏甜,而且價格相對而言較為適中,其代表為桂馨齋,它於1736年開業,直至今日已有近三百年曆史。桂馨齋擅長製作冬菜、梅乾菜和佛手疙瘩,被譽為“冬菜老店”,因其在鐵門衚衕,故又稱為“鐵門醬園”。桂馨齋的傳統產品梅乾菜享譽京城。著名老字號正明齋的“乾菜月餅”,就是用桂馨齋的梅乾菜作原料製成的。

雖然每一類型醬菜的口味有些許差異,但是口味上的包容也正是北京人的講究之一,並不會存在著京醬園瞧不起南醬園,沒有誰瞧不上誰這一說。

醬菜之妙,樑實秋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評價:“北平的醬菜,妙在不太鹹,同時又不太甜。”醬菜除了佐餐,其實還可以做配菜,樑實秋在《醬菜》一文中寫到:有兩樣醬菜,特別宜於作烹調的配料。一個是醬黃瓜炒山雞丁。過年前後,野味上市,山雞(即雉)最受歡迎,那彩色的長尾巴就很好看。取山雞胸肉切丁,加進醬黃瓜塊大火爆炒,臨起鍋時再投入大量的蔥塊,澆上麻油拌勻。炒出來雞肉白嫩,羼上醬黃瓜又鹹又甜的滋味,是年菜中不可少的一味,要冷食。北地寒,炒一大鍋,經久不壞。另一味是醬白菜炒冬筍。這是一道熱炒。北方的白菜又白又嫩。新從醬缸出來的醬白菜,切碎,炒冬筍片,別有風味,和雪裡蕻炒筍、薺菜炒筍、冬菇炒筍迥乎不同。

美食因為有了醬菜的加盟而更加令人垂涎。在今天,即便是寒冬臘月人們也能吃上各種新鮮的蔬菜了,然而,傳統醬菜並沒有淡出人們的餐桌,它依然無處不在。醬菜裡的北京味,才是咱老北京地道的家鄉味。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張鵬

編輯:張鵬

流程編輯 邰紹峰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北京的醬菜,妙在不太鹹,同時又不太甜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