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馬千惠 文/視頻 部分圖片為受訪者供圖
一打一帆風順,二打二龍騰飛,三打三羊開泰,四打四季平安......
伴隨著人們對新春的美好祝福,黃河流域十大民間藝術之“打鐵花”在河南省開封市萬歲山大宋武俠城上演。
夜空中,如流星般璀璨的鐵花背後,有著打鐵花藝人怎樣的故事?
開封市萬歲山大宋武俠城打鐵花節目
【傳統技藝與民俗元素結合——“鐵花火龍”】
在開封王家鐵水打花第六代傳承人王軍的帶領下,表演團隊提前將生鐵燒至1600度以上直至化成鐵水,四個熔爐在舞臺中央成一字型排開。演出開始後,匠夫們把鐵水舀起拋向空中,打花人則用力擊打空中的鐵水,瞬間鐵花四濺,十幾米高的金色火花此起彼伏在夜空中相繼綻放,“鐵水流星”般漫天飄舞。
正當觀眾驚歎於鐵花的夢幻之時,赤膊上陣的打花人在星火下舞動穿梭,鐵花在人們的喝彩中猶如兩條巨龍在夜空中翻雲覆雨,人在龍中舞,龍在火中飛,蔚為壯觀。
開封市萬歲山大宋武俠城打鐵花節目——“鐵花火龍”
據王軍介紹,打鐵花是古代匠師們在鑄造器皿的過程中發現的一門民俗文化表演技藝,多流傳於黃河中下遊,以豫晉地區為最勝。打鐵花最早起源於宋朝,至今已經有千餘年的歷史了,開封打鐵花被譽為黃河流域十大民間藝術之首。
如今在開封萬歲山城寨沙場看到的打鐵花演出,是他在傳承古老技藝的同時融入了舞火龍等民俗元素後的創新表演形式——“鐵花火龍”。
【記憶中的打鐵花,是一件歡樂又奢侈的遊戲】
王軍的家鄉在開封市祥符區範村鄉“葛寨村”,回憶起童年,他說:“60年代時,我們村每逢歲末年初或喜慶的日子,誰家要是有打鐵花活動,十裡八村的小孩子都會跑來幫忙、看熱鬧。”
在文化生活極度貧乏的舊時代,打鐵花雖未有成型的表演形式,但這種民間活動給人們帶來了無限歡樂和振奮。
打鐵花使用的三十餘種道具
王軍的祖父輩是村裡有名的鑄鐵匠,從小就在爐邊幫忙的他,有時看著鐵花在長輩的手中飛濺時,他的心裡也十分“癢癢”。
“你家有不要的破鍋嗎?偷一個出來,咱們玩一下。”對於童年的王軍來說,能和小夥伴在一起偷偷打一勺鐵花,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雖然在打鐵花的過程中十分容易被燙傷,但鐵花在空中飛濺時的美麗與同伴的歡呼總能讓他忘記一切。
90年代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間藝術也迎來了繁榮的春天。王軍在開封市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把古老的民間技藝“鐵水打花”整合成為了一種民俗表演呈現給人們。目前,鐵水打花技藝已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是獨特的民間煙火藝術。
據王軍介紹,由於“鐵水打花”的場面十分喜慶、震撼,多年來深受人們喜愛,如今這項技藝已由當年近乎失傳的狀態,發展至徒弟遍佈全國。
王軍把生鐵裝入坩泥鍋中,按比例加入鈉、鋰、銣、銫、鈣、鍶、銅、鋇、鎂等十餘種配料。
【燙傷後中途不離場,是打花人對演出的尊重和職業素養】
打鐵花雖美,但王軍在招收徒弟時有一項硬性規定:徒弟必須是結了婚並且生了孩子的人。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
“那可是上千度的鐵水啊,雖然我現在已經將技巧都做了總結,只要不出差錯幾乎不會出問題,但萬一有個不小心燙傷了或者是燙毀容了咋辦!”王軍說。
轉眼間,王軍已經打了30年的鐵花了,這30年來,他的身上早已是新傷加舊傷,記不清有多少處燙傷的傷疤了。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8年,在北京世界公園的一場演出,肚皮上和腰背上各燙了巴掌大的一大片傷,一直撐到表演結束才去看醫生,後來睡覺都只能側著身,那真是疼得扎心。”王軍笑道。
當鐵水達到1600℃~1700℃,生鐵在坩泥鍋中,燒化成沸騰的鐵汁
對於打花人來說,不論有多麼嚴重的燙傷,中途不離場是他們對演出的尊重,更是最基本的職業素養。
每次燙傷後,是否有想過放棄這項民間藝術?
“這些年來,我的團隊遍佈全國,我不管到哪個隊都會親自上場演出,我看著他們燒爐子、打鐵花不上手,憋得慌!即使是在東北,零下三十幾度的廣場上,我們光著膀子演出後,那種大汗淋漓暢快的感覺,特別是打到最盡興時蹦起來和觀眾一起歡呼時的那種感覺,那心裡的痛快勁兒,沒法兒形容!”王軍激動地說道。
據開封萬歲山大宋武俠城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傳承民俗傳統文化,打鐵花這一節目已被列入日常節目單。
那空中飛濺起的鐵花,遠看如金蛇在漫天星辰中狂舞,近看如潑金撒銀、火樹銀花。而這如流星般照亮夜空的鐵花背後,是匠人們辛勤的汗水,更是他們在新時代下對傳統民俗技藝傳承的決心。
(編輯:劉夢鴿 首席編輯 華麗娟)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我看見”開封“打花人”:即便被上千度鐵水燙傷,也會撐完演出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