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聊聊歷史上的契丹人是如何過春節的,有一個習俗是可以偷個媳婦

文化 閱讀悅讀之寫乎

作者:陳二虎

聊聊歷史上的契丹人是如何過春節的,有一個習俗是可以偷個媳婦

(一組契丹服飾圖片)

春節的腳步近了,小鎮的節日氛圍濃了,不由得想起,歷史上的契丹人會如何過年?

契丹人是中華歷史上一個輝煌的遊牧民族,建立了強大的契丹帝國,稱雄北方二百餘載,保留本民族習俗的基礎之上,廣泛地吸引了先進的漢文化,每年也有許多時令節日,據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聊聊歷史上的契丹人是如何過春節的,有一個習俗是可以偷個媳婦

一、正旦朝賀

契丹人除夕之夜,契丹皇帝要親自主持宮中歲除儀式,這一儀式有其神秘色彩,又充滿了草原民族的氣息。

首先由敕使與主管刑獄的北面官夷離畢率領執事郎君來到殿前,將鹽和羊膏放到火中燃爆,接著由巫與大巫按照次序贊賀火神,因為在契丹人的信仰中火是最神聖的,可以掃除人世間的一切汙穢,這類似於漢族除夕用爆竹驅邪相類。

契丹人的農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節,他們稱之為“正旦”,契丹語為“乃捏咿嘰”,這一天契丹朝廷要舉行盛大的朝賀儀,契丹皇帝接受大臣貴戚、皇族與後族的朝賀。

這朝賀儀的風俗,最早見於史料是契丹人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即位後的第二年,耶律阿保機在“御正殿受百官及諸國使朝賀”;到了遼太宗耶律德光會同四年(公元941年),發佈詔令,“正旦”,也就是春節,與中原各國互派使者,共賀正旦,並且規定了一套“拜禮”,就是地位顯赫的親王都要行四次拜禮,每次五拜,看來很繁瑣的,令出使契丹的韓琦賦詩曰:“禮煩偏苦元正拜”,這講究還是頗多的呀!

聊聊歷史上的契丹人是如何過春節的,有一個習俗是可以偷個媳婦

二、正旦“驚鬼”

契丹人過春節,最重要的一個活動,充分體現了宗教色彩。

在春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在糯米飯裡摻和白羊髓,做成拳頭一般大小的糰子,每個氈帳放四十九枚。五更時,人們將飯糰從帳中擲出,可以全部擲出,也可以不擲完。

待到天亮後,再檢查計數帳外飯糰數量,若是偶數,則認為吉祥如意,便舉行盛大的宴會,把盞暢飲。

如果是奇數,就命令十二個薩滿,也就是巫師持箭搖鈴,繞帳歌呼,帳內則在爐中爆鹽,燒地拍鼠,叫做“驚鬼”,此後要在帳中住滿七日,才可以自由走動,謂之祈福。

這除夕日爆鹽製造聲響下跑所謂的“鬼”,與漢族除夕夜放鞭炮的習俗幾類呀。同時,這一習俗也說明契丹人對鬼神的敬畏。

清代詩人史夢蘭有詠契丹人春節習俗詩:米團分拋五更時,繞帳鈴聲到日移。昨夜春書剛進御,和風已上碧繒旗。

聊聊歷史上的契丹人是如何過春節的,有一個習俗是可以偷個媳婦

三、立春“鞭春牛”與放偷日

契丹人在立春這天也要“鞭春牛”,但牛對於契丹人而言是吉祥物不能鞭,所以,契丹人就用土築一個“土牛”,契丹皇帝率文武大臣來到土牛前祭拜。

立春日,契丹婦女還要進“春書”。什麼是“春書”呢?據《遼史》記載:“刻青繒為幟,象龍御之,或為蟾蜍,書幟曰‘宜春’。”這似乎也與宗教有關,象徵新的一年萬物會繁榮昌盛。

契丹人稱人日為元七,也就是正月初七。

聊聊歷史上的契丹人是如何過春節的,有一個習俗是可以偷個媳婦

《遼史》中記載:“凡正月之日,一雞、二狗、三豕、四羊、五馬、六牛、七日為人。其佔,晴為祥,陰為災。俗煎餅食於庭中,謂之‘薰天’。”

契丹人在正月還有一個節日,也就是“放偷日”。

到了正月十三,契丹君臣上下,放偷三日,也就是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

據洪皓《鬆漠紀聞》載:“是日,妻女寶貨、車馬為人所竊,皆不加刑”,“亦有先與室女約至期而竊取者,女願留則聽人。”

看來,這放偷日偷個媳婦是最快慰的事呀!

聊聊歷史上的契丹人是如何過春節的,有一個習俗是可以偷個媳婦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清朝老百姓怎樣過年?不吃餃子、不放鞭炮?

賈璉和王熙鳳的關係告訴我們:美好的婚姻要以夫妻雙方的感情為基礎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聊聊歷史上的契丹人是如何過春節的,有一個習俗是可以偷個媳婦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