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在一定條件下都會互相聯繫,就像蝴蝶理論說的那樣:巴西的一隻蝴蝶煽動翅膀,美國的得克薩斯州就可能掀起一場颶風。
其實在生活中只要留心也能體會到這種道理,農村裡的有些老人可能大字不識一個,但說起話來有時候會耐人尋味,甚至能讓人從中體會到做人的真理。
老祖宗留下過很多的俗語,其中有一句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古人此話有何用意?這句話表面上好像在說生活常識,但其實仔細品味後就不難發現,它其實是一句教人做事的至理名言。
一、驢馬有別
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如果把馬和驢放在同一個食槽裡餵養,一段時間後馬會越來越瘦,而驢不會瘦。
可能現在的人很少見牛馬驢這些牲畜,因為農村裡幾乎沒人再散養這些動物了,想看的話只能去動物園,要麼去專門的養殖基地。
在幾十年前的農村,牛羊、、雞鴨、豬狗、馬驢這些都是家家戶戶經常餵養的動物,因為它們可以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很大幫助。
首先雞鴨、豬羊這些動物可以用來養著吃,逢年過節殺一隻來加餐,狗是看家護院的一把好手,平時吃得少且忠心不二。
至於牛、驢、馬等大型牲畜,人們平時壓根兒捨不得吃它們,更多的是用來耕地、運貨或者拉碾磨盤。
這三種動物裡,牛的力氣是最大的,最適合用來耕地,但牛不靈活,要運貨的話還是驢更合適,不過驢的脾氣不好,稍一不開心了就要蹬蹄子。
因此很久之前人們就會用“倔驢”、“驢脾氣”等詞來形容那些脾氣不好、容易暴躁的人。不過驢的生存能力很強,所以老一輩人才經常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
二、適者生存
驢馬一起吃食兒,之所以馬會越來越瘦,其實就跟驢這種倔脾氣有很大關係。試想一下,農村給牲口搭建的棚子不會很大,一般都很擁擠,而且又髒又臭。
在這樣的環境下,驢因為脾氣暴躁,難免會與馬兒產生摩擦,它力氣又大,馬兒若是被它踢上一腳或者啃上一下估計不好受。所以這兩種動物待在一塊,最後受欺負的多半是馬。
雖然動物的思維比較簡單,但是長時間被欺負心裡也不舒服,吃飯也吃得不香了,長此以往難免會瘦下來。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馬兒更愛乾淨。這種動物對生活環境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如果它身上弄髒了就會自覺地舔一舔、洗一洗,而且吃的草料、睡的馬廄也要乾淨一些才行。
相比之下驢就不那麼講究了,它們整天幹著髒活累活,身上難免會有味道,吃的東西也是不那麼新鮮的草料或者農作物的廢料。
不過驢不在乎,所以這種動物好養。但馬兒就不行了,驢喝過得水、吃過的料它幾乎不會再碰,因為會有讓它不愉快的味道。
顯而易見,最終的結果就是馬兒會越來越瘦,驢不僅不會瘦,可能還會變壯。其實老祖宗這句話看似在描述養牲口的道理,但驢馬共槽的例子似乎也在告誡著人們,要學會適應環境。
只有能夠與環境融合的人才會生活得更滋潤,否則就會像馬兒一樣,生活得一直不舒服,最後受罪的還是自己。
如今社會上的很多人都會抱怨,抱怨自己的家庭不和諧、工作不順心等等。其實這本是人之常情,人會抱怨說明並不滿足於現狀,但重點在於不能一直抱怨,同時應該積極地想辦法改善自己的狀態,儘快地讓自己融入到健康、快樂的生活中。
“適者生存”這個成語幾乎人人都聽說過,道理或許大家也都明白:世間萬物,適應環境的能夠生存,不適應環境的早晚要被淘汰。
雛鷹的羽翼剛豐滿的時候,母鷹便會把它們從懸崖上的窩裡推下去,有些雛鷹學會了飛行,會成為天空的王者,而那些學不會的則會被摔死,從世界上淘汰掉。
所以無論馬驢還是雛鷹,甚至人類,在一生中都會經歷各種挑戰。面對這些挑戰或者困境,如果自己不想方設法地去克服、去提升自己的能力,那麼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由此看來,“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這句老話,暗含著很深的哲理,值得細細品味。
結語
生活中大家一定常聽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年輕人總是不以為然,當自己有一定生活經歷後再想想這句話,似乎能品味出很多的道理。
有時候老人們說的話極其樸素,可能僅僅是在描述生活瑣事,但因為其中摻雜了人生的感悟,所以對於後人來說會有一些啟發。
想必聽完了馬兒和驢的這個故事大家一定有所啟發,不知道你是否會主動去適應生活環境呢?是否願意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改變原來的狀態?又或者甘願像馬兒一樣,慢慢地“瘦”下去呢?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啥原因?古人此話有何用意?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