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為什麼需要文學的話題,先了解文學的含義。文學是以口語和文字作為表達的媒介,是人類表達客觀世界和主觀認識的手段和方式。它還不是僅僅是一種口頭表達和文字記錄那麼簡單,它賦予了人類的思想和感情,而且形成了一套有一套的社會認知法則。
文學的內容包含廣泛,它既有藝術內容比如詩詞歌詞散文小說雜記等等各種體裁,堪稱語言文字藝術的體現,又在一定時期內集中體現了一個地域和民族的意識形態,在文學之上就是人文科學,但是人文缺少文學這一塊,那麼不僅僅是失色,更讓人類社會失去了應有基礎和積澱之本。
人類社會的形成與其他生物社會形態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具備其他生物形態不存在的人文層面。沒有文學作為依託,那麼我們今天可能還處於原始懵懂狀態,甚至我們依然處於所謂的“神話”時代。
我們的過去講毫無追溯可言,我們的發展永遠沒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說法。
文學作為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之上層。有了它們社會的形態才井然有序,才能梳理清楚各種脈絡。
今天的人類社會普遍擺脫了原始生存狀態,除了那些原始叢林和非洲部分部落,凡是進入社會階級的地區和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學生態,也就說一個沒有文學化的社會,不稱其為社會,或者是不完善的社會。
但是今天即便擁有幾千年燦爛文化的中國,即便它是唯一沒有斷層流傳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依然有很多人並沒有重視文學的重要性和為什麼需要文學。
我們依然在享受著很多文學留給我們的福利,並且吃著老本。但是卻毫無波瀾。我經常覺得我們國人有很多值得驕傲的事情。比如像文學這一塊,我們是坐擁吃不盡的金山和銀山,且不說唐詩宋詞,就是在詩經時代遺留給我們的那些文學財富,都夠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了。
之前網絡流傳了一個段子,雖然是搞笑其實倒是很好地解釋了文學對社會及個人的重要性。有人去到某處觀賞,不管是名山大川還是江河湖海,都會被這些景色所打動。古人通過文學給了我們展示了一些可以同感的東西,比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自古江山美如畫,觸景生情想表達,奈何本人沒文化,一句我去行天下!”這就非常尷尬了。
其實就算不會寫詩,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來也會吟嘛,腦海裡就會浮現出與景物相關的詩詞歌賦來進行表達,這樣側面表達的文學的重要性,並且可以使得一些人文景觀永世流傳,天下皆知。
這個就跟寫出一個好的文案是一個道理。以前我們老一輩人都會說,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就是兩本啟蒙讀物《增廣賢文》和《幼學瓊林》就已經包含了很多文學和文化的真諦在裡面,從而激發大家對學習和求知的追求。
但是今天呢?我們不做學問,讀書只是為了一種功利性目的,學問變成了學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只要會用智能手機,上網一查什麼答案都有,但是你真的懂了嗎?這種機械式的搜尋,跟重視文化完全背道而馳。
我在想,假如人類認知文學跟吃飯的重要性是相同的時候,我們的文明進程或許又會更進一步,這種進步是比科技進步又更有意義,或許我們已經開始懂了。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為什麼需要文學?不如問問文化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精神食糧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