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辛醜年春節將至,牛年即將到來。在我們的印象中,牛是一種勤勞而溫順的動物。在中國數千年的農耕文化中,牛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耕種勞力,還在軍事、交通甚至是民族精神的塑造上有著巨大的影響。
圖|牛王救太子 莫高窟第148窟 唐
牛在新石器時代就被人類馴化
距今至少有7000多年的歷史
牛在遠古時期就被用作佔卜和祭祀
《周易》中稱牛為“坤卦”的象徵物
代表生養萬物的大地
具有極高的象徵意義
商代時,上至國君下到百姓
人人都信鬼神、崇巫術
而牛肩胛骨是佔卜用的主要材料
人們會在卜骨上佔卜戰爭、收成、姻緣
甚至是天氣
圖|不受年卜骨 山東博物館藏
中部6字“貞我不其受年”,
意為今年穀物能豐收嗎?
下部5字“貞勿乎取牛”,
意為能獲得牛嗎?
圖|翌辛巳雨卜骨 山東博物館藏
辭為“庚辰卜,□貞,翌辛巳雨”
意思是問明天(辛巳)會不會下雨
周代擁有完備的祭祀制度
設置了“牛人”專管牛的祭祀等事務
牛羊豬三牲俱全的“太牢”
是周朝帝王祭祀社稷時所用犧牲
而諸侯、卿大夫祭祀宗廟時
只能用缺少牛牲的“少牢”
祭祀所用的牛非常有講究
《禮記·王制》中稱:“祭天地之牛,角繭慄;
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角尺。”
說明祭祀需要視牛角發育程度
判斷所用牛的等級
另外祭祀所用的牛毛色是否純正
犄角是否周正
身材是否高大
也是衡量祭祀牛等級的標準
圖|太牢祭祀(圖片來源於網絡)
現代吃貨眼中的牛
大概是這樣的:
然而在古代
想吃一頓牛肉大餐可沒那麼容易
作為古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勞動力
耕牛是不允許私自宰殺的
否則就可能會被判刑
甚至“以命抵命”!
歷代耕牛的保護措施:
01
西 周
《禮記》中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統治者只有祭天祭祖時才能殺牛享用。
02
秦 朝
“盜馬者死,盜牛者加。”
03
漢 朝
“不得屠殺少齒”。隨意屠殺正值壯年的牛就要“以命抵命”。
04
隋 唐
私自殺牛至少判刑一年,殺兩頭以上項上人頭不保。
05
五代十國
民間耕牛死亡,牛皮牛筋全部上交朝廷。否則輕則打四十大板,重則抄家。
06
南 宋
“諸故殺官私馬牛徒三年”。
07
明 清
不能殺害生命力旺盛的耕牛,否則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如果說牛的作用僅在祭祀、耕種上
你就太小看牛了
在軍事、交通、藝術等領域
都能看到牛兒們活躍的身影
軍事上:
相傳戰國齊將田單
曾發明“火牛陣”戰術
在齊燕交戰之時
把千餘頭牛角上縛上兵刃
尾上縛葦灌油點燃,衝向燕軍
大敗燕軍,連克七十餘城
圖|火牛陣(圖片來源於網絡)
交通上: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
王亥就發明了牛車
在晉代,牛車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和運輸工具
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
一般都使用、乘坐牛車
圖| 南北朝彩繪陶牛車 山東博物館藏
藝術上:
由於牛在農耕社會的較高地位
以及它們擁有任勞任怨、堅韌不拔的品質
承載著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期盼
人們敬牛愛牛,將牛當作吉祥如意的象徵
因此常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對牛的喜愛
圖|20世紀50年代(清版後印)大春牛年畫 山東博物館藏
牛,作為數千年來一直陪伴人類動物之一
被賦予了中華民族的美德
它的溫和、勤勞、忠厚
一直影響著民族精神的趨向
希望牛“精神”能在2021牛年
繼續滋養著我們
讓我們如牛兒一般
從容不迫,腳踏實地
用平凡鑄就偉大
做了不起的自己
來源:山東博物館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牛年說牛|惹不起的“牛”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