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9日開始,我一直待在西溪的工作室,算起來就快一年了。”12月26日,漫畫家蔡志忠來上海了,白襯衫、卡其色布褲、標誌性的小禮帽,一切如常照舊。他擁有233萬粉絲的個人微博預告了這場活動——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說中國經典”系列在上海外文書店舉辦籤售會。這之前一條是1月8日轉發擔任總導演的動畫電影《武聖關公》抽選幸運觀眾。
將近一年時間,蔡志忠的行程幾乎空白,除了11月17日被曝出在嵩山少林寺剃度出家。兩天後,他在位於杭州西溪的工作室迴應,出家不一定要出世,生活沒有變化。至於這個形式,是因為“將來死後要葬在少林寺,不能到那一天才去出家”。
今年72歲的蔡志忠是個奇人,4歲半知道自己要拿畫筆為生,9歲確立要以漫畫為志業,15歲出了第一本漫畫集。
在上海面對讀者,他從人生的起點說起,“我從小吃美國米粉、看《大力水手》《米老鼠》這些彩色動畫片長大,但家庭的影響讓我知道,自己的血液裡留著中華文化。”
“出家就是離開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蔡志忠離家已久。“我們家有一個習慣,家裡沒有問句,要吃什麼東西不必問:可以吃嗎?只管吃掉就行。15歲,出版社收到投稿後邀我去臺北。我告訴媽媽,第二天坐頭班車走。媽媽說,那你和爸爸說一聲。晚飯後,我找到爸爸,‘爸,明天我要去臺北畫漫畫。’‘找到職業了嗎?’我回答,‘找到了。’他便不再多話。第二天早上,坐在火車最後一節車廂,看著家鄉在視野裡越來越小,我在心裡吶喊,‘再也不回來了。’”
“到了臺北,儘管住的地方很小,但我的月薪是爸爸的3倍。出版社在十字路口,早上醒來聽到卡車發動的聲音,取代了老家的狗叫聲、雞鴨聲。”蔡志忠說,“我知道生活從此完全不一樣了,同時領悟到一個道理,一個人一定要把自己最拿手最喜歡的事做到極致。”
29歲,蔡志忠成立了自己的卡通動畫公司,拍攝的《七彩卡通老夫子》打破臺灣地區最高票房紀錄。“36歲,我開了7年動畫公司,在沒有人賺錢的行業賺了很多錢,還拿了金馬獎。我的公司員工薪水是行業的5倍。我的賬戶裡有220萬人民幣,買了3棟最貴的房子,其中一棟就在臺北101對面。那一年,我覺得自己這輩子賺錢的事情已經夠了。”
1984年,36歲的蔡志忠去了日本,花了四個月學會日語。“想成為最厲害、最偉大的漫畫家的念頭,似乎行不通。但我很快想通了,假如不能成為最厲害的漫畫家,那就畫出讓所有出版社都來搶的漫畫。”畫什麼題材是可以轟動日本漫畫界的?他想到通過漫畫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從故事性最強的‘莊子’開始。”
在自傳《天才與巨匠》裡,蔡志忠講過,自己從1998年開始曾有10年又40天時間閉關研習物理學。那10年是他認為人生最快樂的日子,其次就是獨自在東京畫諸子百家系列漫畫的那四年。
1987年,39歲的蔡志忠出版了漫畫諸子百家系列的第一本《莊子說:自然的簫聲》,連續十個月位列暢銷書排行榜首位,排行榜第二名、第三名和第四名也都是他的同系列作品《老子說:智者的低語》《孔子說:仁者的叮嚀》《列子說:御風而行的哲思》。上世紀90年代初,這系列漫畫作品引進內地後,同樣大受歡迎。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推出的“圖說中國經典”系列正是漫畫諸子百家系列的最新英文版,在《孫子兵法》《論語》《莊子》《道德經》四種後,明年還將出版The Ways of Zen(禪道)。“普林斯頓出的都是大學者的作品,我是他們唯一一位簽約的中國作者。”談到這裡,蔡志忠不無驕傲。
“我不喜歡旅遊,人生唯一一次旅遊是別人招待我去巴釐島。我最喜歡的就是關在屋子裡,跟古今中外的智者學習。”在上海,蔡志忠向讀者提出三條建議,“要及早自己學習,自己的問題自己找答案;要善於整理自己的材料;還有一個地方是我特別厲害的,我很少生病,從不生氣。”
如何做到“不生氣”?蔡志忠的答案是兩個字——“無我”。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少林寺出家後,72歲蔡志忠在上海再談人生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