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新事物不斷替代舊事物,當人們還沒來得及反應,那些曾經出現在自己生命裡、給自己帶來過某種美好體驗的產品,往往就已經宣佈停產或是升級換代。那些如今已經在市場上買不到的產品,它們是歲月留下的“秘密文件”,反映了社會的變革和進步,向人們展示了那個時代的方方面面;也是匆匆歲月留下的痕跡,讓人們對它們的懷念一直縈繞在心頭。
也許每個人心裡懷念的已消失產品都各不相同,小人書、老式縫紉機、碟片、磁帶機、大哥大、尋呼機……那些曾經陪伴青蔥歲月的老物件,你現在還留存著嗎?有哪些已經買不到的產品,讓你一直念念不忘?它又為何佔據了你心裡的一席之地?近日,記者採訪到多名“記憶”的收藏者,一起重溫那個熟悉的時代。
圖為市民李先生收藏的“BB機”。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李婷 攝
曾風靡的“BB機”
是別在腰間的傳奇
“有事您呼我”曾是20多年前最火的流行語之一。用什麼呼呢?就是“BB機”,準確來說,中文稱為尋呼機,英文稱為BP機,英文“Beeper”的縮寫,口口相傳中尋呼機的名字就變成了更順口的“BB機”。20世紀九十年代,手機在我國還未普及,“BB機”成了人們除固定電話之外,非常重要的一種通信工具,也被人們視為那個時代裡一種時尚的標誌和身份的象徵。
“那時候要是你的腰間掛著個尋呼機在街上走,路過的人都會多瞄你幾眼,風光程度不亞於現在的女孩子揹著名牌包上街,或是在朋友圈裡“曬”最新款蘋果手機的人。”曾經購買過“BB機”的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是在1997年買下了人生中的第一臺“BB機”,如今已過去23年,這臺“BB機”雖然已經使用不了了,但它被李先生收藏了起來。
李先生這臺“BB機”的大小形似一個火柴盒,小巧輕便易於攜帶,機身上有一個長方形的屏幕和幾個簡單的按鍵,需要放置一塊電池才可以使用。“BB機”信息來了會發出“滴滴”的聲音,那時候只要熟悉的聲音響起,好幾個人會同時看向腰間,確認是不是自己的“BB機”響了。“以前我每天出門就把它扣在腰間的皮帶上,還會故意露出來,覺得自己可威風了。”李先生說。
圖為市民李先生收藏的摩託羅拉牌“BB機”背面。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李婷 攝
因為“BB機”是單向傳呼機,只能收到傳呼的消息,回覆消息還需要到公共電話亭聯繫對方,或是打電話到尋呼臺,再讓人工服務傳話給對方。所以那時候,只要是大街小巷有電話亭的地方,你總能看到排隊等候打電話的情景,排隊的人清一色腰間別著一臺“BB機”,都在等著復機。“後來我還換過一臺在當時來說挺貴的‘BB機’,是摩託羅拉的牌子,六百多塊錢,花了我大半個月的工資。”李先生告訴記者。
20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移動手機的出現和普及,“BB機”開始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並於2007年全面停產,曾經風靡一時的“BB機”就此落幕。“‘BB機’是我對20世紀九十年代的回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現在我還把它們好好收藏著,有時候也會拿出來看看,想到很多那時候的事情,很有感觸。”李先生說。
圖為市民張先生收藏的一臺“海鷗牌”老式室內木質照相機。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李婷 攝
定格美好瞬間 黑白相機承載時光
很多人喜歡拍照,不光是現在,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也一樣喜歡。在那個年代,相機的價格可不低,算得上是當時的大件之一。“海鷗牌”相機曾是我國著名的相機品牌,無論是家庭對於相機的選擇,還是照相館用來拍照的相機,幾乎都能看到“海鷗牌”相機的身影。縱使在那個年代裡,它還只是黑白相機,但卻為很多人記錄下了那時候珍貴的回憶,一聲聲“咔嚓”,將美好時光定格。
圖為市民張先生收藏的一臺“海鷗牌”120雙反相機。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李婷 攝
市民張先生的家裡就收藏著兩臺十分珍貴的國產“海鷗牌”黑白照相機,“我們家是開照相館的,本身對相機就很有感情。小的這一臺是‘海鷗牌’120雙反相機,之前我爸就拿著它在照相館給別人拍過很多次照片;大的這一臺是‘海鷗牌’老式室內木質照相機,是我在八十年代末買的,當時賣3000多元,主要用來拍證件照和生活照。”張先生說,雖然現在市場上各種類型、各種牌子的相機都有賣,也早已沒有人再去拍黑白照片,但他最愛的還是這兩臺相機。“之前也有不少人出高價想讓我出售這兩臺相機,我都捨不得賣,以後應該也會繼續珍藏下去。”
憶舊的連環畫 藏著童年快樂時光
連環畫,又稱為“小人書”,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藝術,以連續的圖畫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內容多樣,是老少皆宜的通俗讀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連環畫可以說是那個年代的孩子們最喜歡的課外讀物,它陪伴了許多中國孩子度過童年,讓他們通過連環畫打開新世界的大門,瞭解到更多的知識,同時也給幾代中國人留下了美好記憶。
圖為市民黃女士收藏的連環畫。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李煥霖 攝
“連環畫不僅陪伴了我的成長,也陪伴了我孩子的成長。”市民黃女士在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自己家裡目前還珍藏著很多本連環畫,並且每一本都有四十多年的歷史,“我買的連環畫內容還是挺豐富的,主要都是講述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比如有嶽飛、李自成等等,對我小時候很有幫助,是那個時候的精神食糧。所以後來我就將它們好好保存了下來,在我孩子小的時候也把這些連環畫拿給他讀,讓他的童年留下特別的回憶。”黃女士說。
圖為市民黃女士收藏的連環畫。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李煥霖 攝
連環畫大多都是一本長方形的小冊子,每一頁上都印有圖畫,圖畫的旁邊配有幾句簡短的文字,簡明扼要地描述出圖畫所表達的內容,一般來說,一本連環畫可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或是某個故事的其中一個章節。連環畫雖小,可卻包羅萬象,種類繁多。包含了中外古典名著、民間故事、歷史故事,題材也分為抗戰題材、現代名著、神話童話等等。
在那個年代,精神和物質生活相對匱乏,少有電視,更不用說電腦。很多孩子的課餘時間,都是通過閱讀一本巴掌大的連環畫來打發時間。而且雖然那時候一本連環畫只賣幾毛錢,但已經算得上孩子們一筆不小的開銷了。要是買到了一本喜愛的連環畫,可以興奮得一宿不睡覺,趴在被窩裡,開著手電筒蒙著頭,連夜也要把它一口氣看完。第二天再和小夥伴們津津樂道地分享書裡有趣的故事,其樂無窮。
圖為市民李先生收藏的MP3。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李婷 攝
記憶裡的聲音 懷念MP3聽歌的日子
說起陪伴80後、90後度過青春時期最早的電子產品,那一定非MP3、MP4莫屬了。過去我們說MP3可不只是一種音頻文件的格式,同時還是一種音頻播放設備的名稱。MP3和幾年前的藍牙耳機差不多大小,剛剛興起的時候,內存一般只有128M-512M,大概只能存40-300首歌。學生時代誰要是走在路上拿著一個MP3,戴著耳機,那便是人群裡的焦點。再往後,整合了聽歌、看視頻、看小說等多種功能的MP4開始出現,並慢慢流行了起來,外形更接近現在的智能手機。但21世紀手機迅速更迭,智能手機的出現取代了MP3、MP4的地位,它們陪伴著80後、90後從校園走進社會,帶來過樂趣,卻再也不能重回輝煌時刻。
市民黃先生回憶起隨身聽時代,令他最懷念的是一部陪伴了他13年的魅族E3-MP3,“我是2007年畢業開始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一個月工資600元全都用來買了它。後來它就一直陪伴著我,陪著我度過了很多事業中的瓶頸期、低谷期,我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用它聽歌,很舒服也很愜意。”黃先生感慨道。
圖為市民韋女士收藏的MP3。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李煥霖 攝
同樣,市民韋女士也經歷過隨身聽時代,她告訴記者,自己收藏了一個近十年的MP3,陪伴她度過了初中和高中的時光,主要用途為聽歌,這臺MP3對於韋女士而言有著獨特的意義,“高中的時候,我有一個玩得很好的同桌,晚上下自習我都會和她一起去操場坐在草坪上用MP3聽歌,這臺MP3不僅見證了我們的友情,也給我的青春留下了非常多美好的回憶。”韋女士說。
雖然現在各類電子產品、音樂設備早已遍佈大街小巷,那些使用MP3、MP4聽歌的日子,那種慢慢在網絡上淘歌的悸動都已不復存在,漸漸和我們的青春一起深埋心底。但它們所留下的故事,成為了每個經歷者的獨家記憶。
記者手記:
那時候,攢錢很慢,快樂很久,攢下的錢拉著三兩好友結伴逛音像店精心挑選一盤磁帶,磁帶裡最喜歡的那首歌就一直倒帶反覆聽。還有表面上說是為了練習英語哄著父母買的復讀機、電子詞典,卻偷偷把復讀機裡教材磁帶換成了唱片磁帶,偷偷打開了電子詞典裡的遊戲界面一玩就是一下午。錄音機裡的旋律、看得不太清晰的電視機畫面、停刊的雜誌……有太多屬於那個時代獨有的回憶,怎麼數也數不完。縱使很多東西放到今天早已過時,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心心念唸的其實是無法復刻的年代感,與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年代記憶。
時光荏苒,美好不變。變化的只是不斷在更新迭代的黑科技,那些已經消失或者停產的產品所帶來的幸福與快樂卻從未從記憶中消逝。也許有一天,你從床底翻出來一臺發黃的MP3或是一盒破損的唱片磁帶,盯著它頓時有種涌淚的衝動,大概這就是情懷吧。
來源:廣西新聞網記者 韋幸文 羅珊珊 實習生 李婷 李煥霖
來源:廣西新聞網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回憶殺”!它們曾經很流行時髦,但現在有的卻已消失……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