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底,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在上海市奉賢區開展“非遺在社區”試點工作以來,紮根在社區中的“非遺”,逐漸枝繁葉茂,並不斷創新。12月14日至16日,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在上海市奉賢區開展“非遺在社區”工作交流活動,據悉,今年將在全國拓展“非遺在社區”試點範圍,在全國8個城市繼續開展“非遺在社區”試點工作。
圖說:非遺在社區 官方圖
上海的經驗,傳承新活力
試點工作落“滬”以來,上海市積極支持指導奉賢區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實施社區非遺傳習展示基礎設施建設、社區非遺保護與傳承、非遺傳承人能力提升、社區非遺保護、傳承體制機制創新等舉措,推動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古華園是奉賢區傳統歷史風貌保護區和特色園林街區,也是奉賢區“非遺在社區”試點工作的重要項目承載區。該區域是奉賢區“賢文化”和特色非遺項目的集中展示平臺和傳播陣地,融非遺課堂教學(賢苑講賢堂)、非遺體驗互動(品賢軒)和非遺動態秀(言子大戲臺)於一體,常態化開展非遺項目的教育培訓、體驗活動、競技展示等活動,深入踐行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實現非遺在市民和社區中的“活態傳承”。在這裡,既能看到獨具江南元素和奉賢區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南橋撕紙、山歌劇、江南孫氏二胡藝術等,還有太極拳、書法、京劇、越劇等,是居民開展美育修身、健身和社會活動的社區集聚地,是奉賢“非遺在社區”重要的展示窗口。
圖說:“非遺在社區”在上海的試點初見成效 官方圖
“烏泥涇(黃道婆)手工棉紡織技藝”自元代傳承至今,已經有700多年曆史。2006年,“烏泥涇(黃道婆)手工棉紡織技藝”被國務院公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海市園南中學自2008年以來,以“黃道婆棉紡文化的傳承”項目為引領,依託區域文化資源,通過籌建棉紡文化系列特色場館,組建棉紡文化系列學生社團,開發校本特色課程,創建網絡互動平臺等,構建了“1+12+1+X”的非遺示範聯動模式。學校“黃道婆陳列室”全年免費向公眾開放,每學期聯動周邊兄弟學校開展“走進非遺”主題活動,寒、暑假面向全市中小學生舉辦非遺主題開放日體驗活動,與周邊社區居委開展“鄰裡共建”合作,每年接待數十個國內外參觀訪問團體……歷經十餘年,基地在傳承中創新、創新中發展,促進每一位菁菁學子、普通市民在走近非遺技藝、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滋養心靈,煥發文化自信的光彩。
圖說:學生嘗試手工棉紡織 官方圖
推廣向全國,一起愛非遺
作為全國的試點,上海不僅在傳承本地的非遺文化,凌雲街道社區學校在街道和區非遺辦的支持下,於2016年從貴州石橋引入原生態又實用環保的“古法造紙”非遺項目,在社區裡闢出200平方米建設造紙體驗基地。幾年來,“古法造紙”已成了凌雲轄區內外各單位和中小幼學校的經典體驗項目,迄今已接待了300多批、近3萬多人次的學習體驗。
在此次交流活動中,各地看到了上海“非遺在社區”試點的初步成效,也都躍躍欲試。未來“非遺在社區”試點範圍將擴大至北京市東城區、上海市、溫州市、青島市、東營市、荊州市、深圳市、成都市等八地。
圖說:市民體驗古法造紙 官方圖
“近年來,東城區非常注重非遺在社區的普及推廣與傳承發展,我們充分利用社區中的‘網紅打卡點’和‘時尚潮流聚集地’,發揮社會機構的功能,有意識地讓非遺融入時尚生活中。”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宋敘說,“自2016年起,東城區陸續在角樓圖書館辦‘非遺52日’,在南鑼書店設置‘手作體驗、文化雅集’……同時,每年還堅持舉辦‘清明放飛’‘端午賽龍舟’等大型傳統文化活動。”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李震也表示,當地已經起草制訂了《非遺體驗基地》《非遺民宿》地方標準,大力開展非遺體驗基地和非遺民宿創建工作,至今已建成市縣兩級百個非遺體驗基地和33家非遺民宿創建單位,並充分挖掘“南戲故裡”的文化資源。
有了土壤,非遺的傳承與創新,未來可期。(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棉紡、造紙、山歌劇……這些阿拉家門口的非遺,你都嘗試過了嗎?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