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紫,當代詩人、詞作家、朗誦表演藝術家,“我為母親寫首詩”發起人,百城萬人《讀中國》公益文化活動詩詞作者。
11月的貴州遵義,烏江岸邊紅渡村,高天流雲,秋色紛飛,詩人阿紫一首詩朗誦《英雄》,長歌向水,韻律天成。瞬間被詩人和詩歌點燃的雲貴大地,綿延起激盪人心的文化藝術音符。
你和我/我和他/我們都可以成為英雄/只要祖國需要/只要人民需要/你和我/我和他/我們都可以/都可以成為這個筋骨錚硬的民族/這個偉大復興的時代/一個又一個/響噹噹的英雄
大烏江中學學生穆仕豔說:“《英雄》讓我知道了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英雄,無論你的身材如何,學歷怎樣,我認為,作為學生的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學習,長大後為祖國做貢獻。”
也許,這就是阿紫及其詩歌的本質內涵。
一首首詩點亮了一座座城池
我是一個乏力追逐的人,尤其是盲從或追星,或者追逐所謂的名人,但對真詩歌、真詩人,真文化,我卻如同大多數人,一向心懷崇敬。
於是,在萬物生長的季節,與詩人阿紫不期而遇,是意外且驚喜的事情——那是在青川,山迴路轉的午後,早已刻記在內心的詩人阿紫,像鄰家姐姐,詩意地坐在我身旁。車窗外,綠色九月,葳蕤生輝。
我們說詩歌,說文化百態,說匪夷所思的徵象。這遠遠不夠。晚間,圍著壁爐,趁著火光,繼續在她的《生如胡楊》的旋律中,聽堅韌的意志和強勁的力度在大漠深處挺拔起生命的故事和樂章。
那一夜,伴著山谷原舍滿屋的詩書香,徜徉阿紫的詩境,穿越叢林,看望熟透的葉子,以及山間的芬芳;那一夜,除了白龍江不息的水聲,就是阿紫朗誦的詩聲——大自然,在心靈的底片上,歸於無限的寬闊和另一種寧靜;那一夜,讀著阿紫的《九月,我們去叢林吧》入夢,在夢的另一端,新的早晨,照拂不一樣的陽光和清風。
你要攤開手掌/接近我的一切/比如/柵欄上停靠的紅蜻蜓/比如/被我燃盡的爐火/這樣/在鬆鼠和鬆球的故事裡/我們就可以一起過冬……
在阿紫心中,根植仰天高歌的胡楊、流淌奔騰激越的黃河、矗立風起雲涌的中國,她能天然地屏蔽掉浮躁和蕪雜,在工廠、校園,在部隊、社區,在山河大地的任何場景,《讀中國》《生如胡楊》《黃河入海流》……
500餘場原創詩歌作品朗誦會播下了良正的詩歌基因,一首首詩點亮了一座座城池,催開了繁盛的詩歌花朵。因阿紫而風靡的“百城萬人讀中國”活動,已成為時代風尚,一如她發起的“我為母親寫首詩”活動、阿紫文化節活動,以及500餘場原創詩歌作品朗誦會;阿紫帶著詩歌,走進澳大利亞悉尼和墨爾本舉辦個人專場朗誦會;走進日本長崎和平公園,帶領中日青少年誦讀《和平頌》……
有人說,阿紫是一個文化傳奇,不錯,阿紫現象的存在、傳揚及被認同,到廣泛參與,足以見證詩人的境界及其詩歌的魅力。
讓人們在內心深處種下了良正的種子
讀詩人阿紫,讀阿紫詩歌,如同在追尋的旅途中得到點撥,她字裡行間昭彰出的對人生、對事業、對家國的充沛情感和奔放精神,如同大地上催開萬千世界的化雨春風,讓每一位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成為與社會文明同頻共振的支點。
在《生如胡楊》中,阿紫說:
他孤獨地承接荒漠的風劍刀霜/用無悔的守望,執著地生長生命的渴望/他努力地深紮根系,努力地繁衍夢想/他高昂著枯竭而扭曲的肢體仰天高歌/與自然,與生死較量……
在阿紫的筆下,是這樣一個廣袤的大漠之地,獵風、砂礫、荒寂、高冷,而在這翻滾的沙海之上,活著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胡楊,如同沙漠裡堅硬的骨血,演繹出一場絕無僅有的盛典,在高於大地的海拔之上舒展精神和氣象,即使零落,也要與噬齧成性的沙礫對決,以至在每一次嚴寒之前抬首,以至於將滲入身體裡的雪水,化作經年的守望、上升的美感,以及意氣風發的姿態。
阿紫將意象胡楊修辭為大寫的人,無悔、執著、努力,與大自然博弈,與風劍刀霜博弈,與苦難生死博弈,每一個人應該具有的頑強、不屈、堅韌、傲岸,都蘊積在錚錚之身裡,儘管風割沙噬,但雄風不減,尊嚴恆在。於國家於社會,這是每一個人本該的精神寫照。
在《一日三餐》中,阿紫說:
生活就這麼簡單/粗茶淡飯/小的要追趕太陽/老的要紅透西山/春天播種/綠色的稻穀/秋天收穫/金色的麥田/節約糧食要記在心中/最美的就是/家家的炊煙/就是這一日三餐/就是這粗茶淡飯……
沒有華美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的煽情,有的只是輕緩、貼近,近到能撫摩我們的三餐、我們的歲月、我們的生活。阿紫用平實、淺易的詩句,詮釋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樸素道理。
在《趁父母還在》,阿紫說:
男:其實/勞累一生的父母啊/他們要的只是兒女的一個微笑/一個短信/一個電話
女:他們不指望/兒女做出驚天動地的事/也不奢求/兒女財富多少/本事多大……
男:趁父母還在的時間/趁著牙齒還能咬動食物/為他們做一頓喜歡的菜飯
女:趁父母還在的時間/趁著腿腳兒還好/帶他們到想去的地方……
《本草綱目·禽部》雲:“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慈烏返哺,羊羔跪乳,歷為我們弘揚傳統美德的鏡鑑。人有禮敬必吉,家有禮敬能昌。趁父母還在,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給予父母陪伴和慰藉,給予父母恩念和贍養,這是中國家風家教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
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一個國家能否源遠流長,家風建設有著根本的決定性。阿紫的娓娓道來,讓人們在內心深處種下了良正的種子。
用練達的字符表現豐富的元素
歌詩合為事而作。一首詩歌,其被傳揚的因由,究竟如何去解讀?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詩歌又承載瞭如何的使命與責任?
透視阿紫的《讀中國》,在東方意象的宏大敘事空間,我們在鏗鏘的詩韻中,讀到了歷史、文化,讀到了一種積澱於心、發端於心、蓬興於心的東方文明與東方精神。孔子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狹義說,人的情志須付諸語言方能表達,語言的表達還須具備一定的文採;廣義則是,語言是胸臆情懷的彰顯形式,而富藏的內容才能賦予文脈血液,才能被大眾所傳播所歌詠。
因此,詩之魂魄在於流暢的語言,在於豐蘊的內容,在於其給予讀者的審視審美審讀格度。詩人阿紫總能用練達的字符表現豐富的元素,並給讀者以生活思考、事業啟迪、奮鬥匡助。
對於個體而言,文化的責任在於喚醒,在於塑造與提升。那麼,作為民族精神的載體,文化濃縮了社會狀態、信仰觀念、家國情懷,是民族賴以省察、思考、進步、升格的紐帶和支撐。當然,這得奠基於先進文化的根本之上,而先進文化的滲透力和延續力,正源於諸如阿紫的一眾詩人或作家,他們考量、思辨、行動,以砥礪的文字為階梯,致力構建文化廣廈,給未來的場域,以豐富的滋養和高清的圖景。
文以載道,歌以詠志。正是文化這種能夠傳習的質性,才愈發地凸顯詩人阿紫寫作初心及文字內容的責任擔當——最好的因,才會有最好的果。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詩人阿紫的寫作初心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