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
繼廣雅中學古墓葬、黃埔沙嶺先秦遺址後
廣州又有考古新發現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剛剛公佈近年
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項目!
越秀區中山六路一建築工地考古現場
發掘出唐代至民國上千件遺物!
12月11日上午,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該項目位於越秀區中山六路新寶利大廈西側,發掘面積達2400平方米,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餘件,還發現了宋代大型建築基址。
項目位於越秀區中山六路新寶利大廈西側,發掘面積達2400平方米
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文化層
出土2500餘件文物
該考古項目現場負責人、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調查勘探部主任程浩介紹,中山六路RJ-6/7地塊位於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在“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的核心地帶,這一帶自唐代以來就是廣州城商業繁華之地,自上世紀50年代,項目所在地周邊考古發現了大量重要的古代文化遺存。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20年5月至12月對該地塊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清理漢代至民國時期遺蹟432處,其中灰坑196個、水井57眼、磉墩52個、池43個、柱洞42個、灰溝18條、牆基17處、路3條、房址2處、臺基1座、護堤1處,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餘件。
井壁結構清晰
青釉盞
三彩壺
“
“此次考古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文化層堆積最厚達4米左右,包括唐、五代南漢、宋、明、清、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遺蹟十分豐富。”
程浩告訴記者,其中尤以晚唐五代、宋、明、清、民國時期的灰坑、水井、池等生活類遺蹟為多。出土遺物豐富,既有漢代陶器、瓦當,也有南朝青釉器,特別是晚唐五代的遺物最為豐富,反映了唐代以來這一帶為人口聚居、商業繁華之地。其中五代南漢時期波斯藍釉陶片的發現,佐證了廣州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
據介紹,該項目是近年來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項目,本次考古發掘成果為探索廣州城址變遷,唐宋時期廣州城市發展和功能佈局、廣州城區歷史地理變遷具有重要價值。
發現52個宋代磉墩
證明此處可能有宏大建築
值得關注的是,宋代建築基址是本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發現。52個磉墩布局規整、排列有序,規格較大。根據考古專家初步判斷,東西兩側是兩道南北向的廊式建築,南側磉墩是主體建築的北邊牆和簷廊,還有一組磉墩打破主體建築,可能是後期改建的。
其中一個磉墩所在位置
“
“磉墩的發現充分說明宋代此地有一處等級較高、規模較大的建築。”
程浩介紹,磉墩是古代建築柱礎石下的基礎,本次發現的磉墩可以分為4組建築,共有3種規格,其中最大者邊長1.8-2.2米,深達2.3-2.7米。底部填以大石塊,其上以砂石粉、細沙填充,再往上用黏土、碎磚瓦塊和陶瓷片逐層夯築,多達13-15層,十分堅固。程浩告訴記者,根據目前的考古認識,磉墩一般是用於官署、宮殿、寺廟等建築,這次發現的宋代磉墩是何種建築的基址,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考證。
來源:信息時報
值班編輯:俞嘉麗
我們上新了!
打開微信視頻號
搜索【廣東臺觸電新聞】
或者
直接點擊以下視頻
關注我們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廣州又又又挖出了“寶藏”!不愧是古墓派……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