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有一種“童子功”儂會伐?當年竟是從這傢夥身上“搶逼圍”而來

文化 上觀新聞

有一種“童子功”儂會伐?當年竟是從這傢夥身上“搶逼圍”而來

有一種“童子功”儂會伐?當年竟是從這傢夥身上“搶逼圍”而來

冬日日光稀薄,凜冽寒風貼面而過。往日人頭攢動的街頭廣場上,此時顯得有些空曠,寥寥無幾的晨練者哈氣跺腳。我打著冷噤,本能地壓低帽簷,裹緊衣襟,準備回家。剛欲轉身離去,寒風中夾帶著一陣笑聲從不遠拐彎處飄來,循聲而去,只見幾位大爺阿姨正興致盎然地踢著毽子。晨光中,毽子披著霞光,抖動紅紅的雞毛,威風凜凜,凌空穿梭著,如高傲的“信使”,傳遞著歡樂、熱情和活力。

我駐足觀望片刻,不由模仿他們,抬腿放下跳起,活動開後,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起初動作還有些僵硬不自然,與他們相比顯得有些生疏笨拙,可不一會,自己的肌肉記憶被喚醒,我的動作變得舒展自如起來,當年踢毽子的“童子功”好像從沒有離我遠去。踢毽子,讓人有一股久違的熟稔與親切。踢毽子是我們這一代人溫馨的記憶,幾乎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度過童年的人都會,並熱衷於此。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幾乎不見商店出售毽子,倒是常見在學校門口,有個阿婆擺個笸籮,賣些炒葵花籽、油炸蠶豆之類的,也兼售毽子。她們賣的毽子,拿在手上輕飄飄的。雞毛應該是毽子的魂魄所繫。但她們賣的毽子上面的雞毛,不僅短小,還有人為的染色痕跡。我們小夥伴,原本手中就只有一毛或幾分錢的零用錢,所以寧可去小人書攤上看書、買糖果等,捨不得買毽子。

我們手中玩耍的毽子,通常都是自己動手做的。

有一種“童子功”儂會伐?當年竟是從這傢夥身上“搶逼圍”而來

那會,幾乎家家都有外圓內方的銅錢,也不算稀罕的東西,我們總是從中掂量分量後,選兩個銅錢,這就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截一段鵝毛管,把它底端剪成十字形,撇成直角,到外婆做針線活的笸籮裡,找塊零頭布包裹住銅錢,用針線把它與鵝毛管一起縫實,這便做成毽子底託。剩下一道手續,就是在上面插上幾根雞毛,毽子便算大功告成。

毽託做好,選雞毛頗有些費周折。雞毛是最體現毽子威風和神韻的,也是毽子的靈魂。有個說法,用活雞的雞毛做毽子莖,柔軟而有彈性,踢起來飄逸瀟灑,用死雞的雞毛做的毽子,踢起來就僵硬缺乏靈氣。這個說法不知真假,但遇到左鄰右舍有人家殺雞,我們會覺得晦氣,總是避開。

於是,我們常常手中拿著做好的毽託,滿院去物色平時走起來趾高氣揚、在雞群裡有些“霸道”的大公雞,一旦選定,便圍追堵截,好“現拔現插”,為毽子注入靈氣。這麼一來,總是鬧得雞犬不寧。一旦我們捉住大公雞,小夥伴用雙手捉牢,把它壓蹲在地上不得亂動,公雞眼裡充滿驚慌恐懼。直到我們從它身上拔下我們覺得最長最美的雞毛,才鬆手放了它。大公雞經歷一場“生死”考驗後,緩過氣來,又神氣起來,一副“死裡逃生”大義凜然的樣子,抖抖身子,從母雞身旁走過時,還揚起脖子,咯咯叫上幾聲。

如何踢毽子,沒有統一的教材,也沒有統一規定的動作,它屬於民間的發明創造和流傳的,古時就有。據《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手舞腳踏,不少停息,若首若面,團轉相幫,隨其高下,動合機宜,不致墮落”。

雖北方南方的踢毽子方法不盡相同,但基本的動作和形式還是大致差不多的。用左腳,還是右腳,或者是左右“開弓”,各隨其便。踢在腳上的部位大體是用腳面和腳尖。其動作如果細分,可分為“盤、磕、拐、蹦”四種,只是當初我們年幼,通常只能玩些簡單的踢法,用腳把毽子向空中踢,不讓它落地,看誰踢的多。與踢足球相比,踢毽子更顯得自由自在。在足球還不流行那會,也沒有人沒事去顛球,隨處可見倒是常有人在樓前、弄裡口甚至樓梯轉彎處,獨自一人心裡默數著踢毽子,有點像現在人顛球一樣。

小夥伴們尤其女孩課間休息,或放學回到弄堂裡,總是喜歡結伴跳繩、跳皮筋和踢毽子,許多女同學書包裡都放有毽子。一有時間,便嬉笑著圍在一起,以此為樂,踢毽子不僅因為它動作歡快,昂揚向上有朝氣,而且還很實惠。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踢毽子會加快人的血液循環,運動後渾身暖意融融。對於家庭經濟拮據,冬天上課沒有棉鞋凍腳的學生來說,課間踢踢毽子,可以讓原本有些凍僵的腳發熱起來。

踢毽子通常也是孩童社交的舞臺。大家總喜歡三三兩兩一起玩,大夥圍成一個圈子,這樣玩起來也刺激。遇到腳法好、動作嫻熟的小夥伴,他就會多踢幾腳,先個人瀟灑地玩幾個漂亮的動作後,用力將毽子踢高一些,然後跳起凌空,右腳彎曲在左腳後面把漸漸落下的毽子踢過去,準確無誤地傳給他人。每當此時,只要誰玩幾個花樣,來點絕活,我們都會鼓掌為其叫好。

偶爾踢回毽子,便把時光拉回到了童年。當一起玩毽子的公園裡的大爺阿姨們一個個腰板挺直,面色紅潤,聊著天準備回家時,我才緩過神來,彷彿從童年瞬間又回到老年。當初一起踢毽子的孩時的夥伴,轉眼已是爺爺奶奶年紀,不知在陪孫兒玩耍時,是否會在不經意間,想起我們當年踢毽子時的酣暢和美好。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有一種“童子功”儂會伐?當年竟是從這傢夥身上“搶逼圍”而來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