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新時代需要怎樣的“未來哲學”?也許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窺見一二

文化 新民晚報

何謂“未來哲學”——“人類世的哲學”?人們通常說哲學是反思性的,那麼為何現在變成“未來的”了?或者說哲學的未來定向到底意味著什麼?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人類世的哲學》的主題是“技術與未來”,作者孫周興解釋,書名意在突出人類此在的危急性。日前,來自北京、上海、杭州、重慶等地的近三十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在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就近來越來越成為學界熱點的“未來哲學”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新時代需要怎樣的“未來哲學”?也許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窺見一二

圖說:《人類世的哲學》

孫周興近些年來關注“未來哲學”命題,主編有《未來哲學叢書》,並於2016年出版《未來哲學序曲——尼採與後形而上學》。今年最新出版的《人類世的哲學》一書,是由孫周興的演講集收集改編而來,書中的內容要比書名來得更明快易懂。《人類世的哲學》可視為作者關於“未來哲學”的嘗試性闡述。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世代,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孫周興認為,“人類世”意味著一個文明的大變局,即自然人類文明及其精神表達系統的頹敗以及技術統治時代新人類文明的形成。寫作此書的初衷,是因為目前國內有些領域復古性太強,但這不合哲學和藝術的當代性的使命。孫周興試圖通過此書強調,藝術人文科學要重新定向。“關於人的科學的時代到了。現在熱門的科學,包括人工智能、基因工程都是關於人的科學,當然必須還加上人文科學。今天的時代已經進入到這三門科學的獲得當中,這是人類文明、知識體系的最後一張網,兩個科學加上一門古老的人文科學,在這個意義上我會說人文科學的時代到了,我們要參與這其中。”

新時代需要怎樣的“未來哲學”?也許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窺見一二

圖說:孫周興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所長成素梅對此十分贊同。在她看來,隨著人工智能、基因編輯、量子技術以及納米技術的發展,未來機器的人類化以及人類的機器化都有可能變為現實。所以她認為,“未來哲學”不僅僅是關乎當下的問題,更關乎人類文明的限度在哪裡、怎麼走的問題。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哲學系教授、上海紐約大學校長童世駿認為,從哲學角度討論當代技術,那麼就應該回應康德提出的“人類尊嚴”問題。“未來,人有沒有可能存在著製造者、設計者?如果一個人是由另外一個人有意製作的話,是不是就消除了人和非人之間最重要的界限?”他認為,孫周興已經觸及到這個問題。

但在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鬱振華看來,面對技術邏輯、資本邏輯、權力邏輯的擴張,恰恰需要一種雄健的人文學。

新時代需要怎樣的“未來哲學”?也許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窺見一二

圖說:現場討論十分熱烈

“我們討論人的存在,必然會和價值論連到一起,真理、自由、善、美、仁愛、慈悲等,這些是人最基本的價值,在這些價值上樹立人的尊嚴、人的形象。當下的討論讓我們意識到人的尊嚴和形象不是靜態的,它是與時推移的,新技術的出現可能讓我們重新考慮什麼叫人性,什麼叫人的尊嚴。”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張江感受到,不僅是哲學,中國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都必須面向未來。“不面向未來,我們的研究總是在重複別人的話,不是那麼有意義。”對孫周興關於未來哲學的提法,特別是從技術、科學與未來人類世界的關係的角度,創造性地建構一種個人性的哲學,並對以往的哲學做出批判。

復旦大學教授哲學學院鄧安慶從此書中看到了近些年中國哲學界的一個新的轉變,即都在尋求一種原創性思想的自我表達。“各種討論、各種新提法不斷地涌現,說明中國哲學界在消化吸收了西方哲學和一百多年來的成果以後,在開始根據自身的生存經驗,提出我們如何面向未來的哲學。”(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新時代需要怎樣的“未來哲學”?也許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窺見一二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