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探析日本電影美術發展史和階段特徵

文化 光明網

作為呈現藝術視覺形象的“表象”,遵從電影藝術發展脈絡的電影美術往往可以展現深層次的審美特徵。本文試從歷史時間維度對日本電影美術的發展進行階段性探析。

日本電影自19世紀開始,經歷了高潮與低谷。在日本自身的美學作為一種“地緣文化美學”不斷嬗變的過程中,其電影美術也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它從傳統戲劇的舞臺美術轉化而來,經歷東西方不同文化的拉扯,再到如今獨具風格特徵的多元化發展,展現了不同的階段特徵。

舞臺美術起源下的傳統色彩

19世紀即將結束之際,電影作為一種新興媒介進入日本。1896年11月,日本神戶地區的民眾第一次見到了由美國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的工作團隊設計的活動電影放映機。次年日本引進了攝影機,主要拍攝歌舞伎影像。在當時的日本,受明治維新和“脫亞論”思想的影響,人們認為現代文學和電影都是西方文化的代表,是先進的。但是對電影這個“年輕的外來移民”,日本的傳統藝術界是嗤之以鼻的,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電影的發展較為緩慢,也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在其發展初期,日本電影吸收了大量傳統文化元素,以爭取更為喜愛傳統文化的觀者的青睞。其敘事、表演、視覺風格乃至從業人員都是從傳統戲劇之中脫胎而來的。日本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導演牧野省三即是“狂言”大師。所謂“狂言” 是一種興起於日本民間,在能劇劇目之間穿插表演的即興簡短喜劇。牧野省三拍攝了電影版《忠臣藏》,全片以全景鏡頭拍攝,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歌舞伎舞臺轉播。傳統戲劇中的舞臺美術師進入新行業,成為了電影美術(佈景)師,其視覺藝術風格與傳統戲劇的舞臺美術息息相關,都以傳統審美為基礎。

明治末期,受到歐洲文化的影響,歌舞伎劇場建築和舞臺結構開始向著更為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出現了門類齊全的佈景裝置,並形成橫寬扁長的鏡框舞臺與同類佈景融為一體的風格化舞臺。作為日本電影美術的前輩,歌舞伎劇場建築和舞臺結構先一步經歷了寫實主義、表現主義和構成主義的風格化探索。這些探索為尚處於發展初期的、與其一脈相承的電影美術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視覺參考。日本電影美術對於戲劇空間的再現一直持續到20世紀20年代末,之後才徹底轉向了電影化的場景語言。

探析日本電影美術發展史和階段特徵

在東西方文化間搖擺

作為西方外來物,電影在東方發展的過程中,往往要面對文化雜糅問題。這也體現在日本電影的視覺藝術表現上。經過主要展現傳統戲劇故事的發展初期階段後,日本電影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元素。20世紀初期,作為日本電影理論的創始人,電影理論家、導演、劇作家歸山教正開始倡導學習純西方電影化的“純映畫劇運動”,並在其所拍攝的《生之光輝》和《深山的少女》這兩部影片中,將戲劇化的棚內拍攝轉向實景住宅和自然外景。這一舉動在當時具有先鋒意義,併為之後日本電影美術轉向現實主義奠定了基礎。到了20世紀20年代,日本電影開始“貪婪地”從好萊塢電影中尋求敘事和視覺表達方法。山中貞雄的《人情紙風船》是對賈克·費戴爾的《米摩薩斯公寓》的改編。其在空間和氣氛的營造上徹底放棄了再現傳統戲劇舞臺佈景的方式,轉向好萊塢現實風格佈景方式。

戰後日本電影業界不再狂熱追逐西方的“現代化榜樣”,開始向東方傳統價值觀迴歸,具有日本傳統文化美學內涵的電影接連問世。在這一時期,日本電影以及電影美術終於確立了自己獨有的風格特徵。在拍攝模式上以遠景和全景的遠距離攝影居多。在空間和氣氛模式上以靜態多點透視的東方繪畫為基礎進行塑造,如衣笠貞之助所拍攝的彩色長篇電影《地獄門》,在色彩和構圖上猶如會動的浮世繪。而溝口健二曾試圖將安藤廣重繪畫的“空間構成”在電影文本中表現出來,並在《元祿忠臣藏》中參考日本畫的透視特徵,凸顯“整體畫面構成”:在一個畫面中有多個視覺中心。區別於歐洲電影美學的視覺表達差異使日本電影脫穎而出。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黑澤明、溝口健二、衣笠貞之助等導演陸續在各大電影節中獲獎。20世紀70年代日本電影業走向低潮,從小津安二郎、小慄康平到是枝裕和、河瀨直美,日本電影美學的有意識的“民族性”與“東方化”回落到了現代化家庭情節劇之中,民族特性的畫面表達趨向於日式浪漫的寫實手法。

獨具風格特徵的多元化發展

日本電影在21世紀已發展出影像的多樣化,在類型電影的嘗試中產生了多種多樣的影像風格和視覺表現,如系列片、戰爭片、青春片、科幻片、家庭情節片、動漫改編等。這些不同類型的電影仍然面臨著不同文化風格的拉扯,甚至在拍攝地的選取上也有京都和東京的分庭抗禮。但在總體的視覺造型電影美術中延續了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日本電影的獨有風格傾向,在美學上傳承了物哀、侘寂、幽玄、意氣的傳統文化美學體系,並不斷地在色彩、空間和造型中融入日式元素,實現了獨具風格特徵的多元化新發展。

綜上所述,在其發展早期,日本電影美術更多地承襲了戲劇舞臺的衣缽,繼而輾轉艱難地從“棚內”走向了“棚外”;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曾有過審美過度西方化的階段;戰後實現了向日本傳統文化的迴歸,並確立了自己的風格特徵。從傳統文化與新藝術的接軌、造型的民族化獨特化塑造以及融合類型化與現代化趨勢實現多元發展等角度來看,日本的電影美術與中國電影美術一樣,堪稱是亞洲地區的典型範例,值得人們研究探討。

(作者單位:北京電影學院美術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紫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探析日本電影美術發展史和階段特徵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