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
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
故曰"冬至"
2020年冬至時間,
12月21日 18:02:12,
農曆庚子鼠年十一月初七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
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
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也是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冬至後便開始"數九",
每九天為一個"九"。
到"三九"前後,
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
天氣也最冷,
所以說"冷在三九",
而“九九”已在農曆一月、二月,
中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
因此“九九豔陽天”。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
一候蚯蚓結;
二候糜角解;
三候水泉動。
一候蚯蚓結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
此時陽氣雖已生長,
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
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糜角解
糜與鹿同科,
卻陰陽不同,
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
所以為陰,
而冬至一陽生,
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
由於陽氣初生,
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
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
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舊時,老南京就有“賀冬”的風俗
民諺曰:
“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給錢,
冬至大似年,東家不放不肯歇。”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
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
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
以及吃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冬至裡的民間歌謠,
九九消寒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楊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裡的文人雅趣,
九九消寒圖:
以九朵素梅為底,
每朵皆有九片花瓣,一瓣對應一天。
日染一瓣,待得滿片殷紅,
抬頭再看,已是春林盛密、
杏株綻開,冬去春來了。
九九消寒圖
在最長的冬夜裡,
等春的照面,
願你平安喜樂,
靜待2021。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人間小團圓,冬至大如年!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