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插入銀行卡,也不需要智能手機掃碼,只需用手指觸碰機器表面就能完成支付——這個支付場景是否非常便捷?
techxplore.com網站當地時間12月3日報道,美國普渡大學的工程師開發了一種原型裝置,可以讓人體充當銀行卡(或智能手機)與讀卡器(或掃描儀)的“連接器”,用戶只需觸摸儀器表面就能傳輸信息。
目前,這一原型機還不能用於轉賬,但它是第一種通過指尖直接接觸傳遞信息的技術。
研究人員表示,將這款原型設備作為手錶佩戴時,用戶通過觸摸與筆記本電腦相連的傳感器,可以發送照片、密碼等信息。
普渡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副教授Shreyas Sen說:“目前,我們更習慣用指紋解鎖設備。新技術不依賴生物識別,而是依賴於數字信號。你甚至可以通過簡單的觸摸,登錄別人手機上的應用程序。”
智能手機/手錶、心臟起搏器和胰島素泵等可穿戴/植入式設備也可以用於發送信息。這些設備通常使用人體輻射出的藍牙信號進行通信,不過,黑客可以在30英尺外攔截這些信號。相反,Sen等開發的技術將信號耦合在“電準靜態範圍”之內,該範圍內的電磁頻譜比典型藍牙通信低得多。用戶必須觸摸到設備表面,才能傳輸數據——即使手指距離表面僅一釐米,信息也無法成功傳遞。這將有效防止黑客對信息的攔截。
信用卡設備和蘋果支付等使用比藍牙信號更安全的方式——近場通信(NFC)來完成收付款操作,而Sen團隊僅僅通過增加手勢就提升了安全支付的便利性。
Sen說:“你不必從口袋中掏出信用卡或者手機。你只需要把它們放在兜裡,然後用手指觸摸收付款設備。”
該技術還可以取代基於藍牙通信授權的大樓密鑰或房卡——用戶只需觸摸門把手就能出入大門。
為了進一步提高安全性,研究人員還對設備進行了必要配置,給它裝上“開關”,以確保支付信息不會傳向所有配備接收系統的界面。
Sen認為,這項技術的應用將使人機互動進入新層次。他說:“任何時候,新硬件通道的開啟都會賦予用戶更多的可能性。對現在使用的大型觸摸屏而言,電腦接收的唯一信息是用戶指尖與界面的接觸位置。新的觸摸技術將改變大屏應用的未來。”
科界原創
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計算機協會人機交互學報》
期刊編號:1073-0516
原文鏈接:
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0-12-tech-digitally-human.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刷卡?掃碼?新技術只需手指觸碰就能完成支付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