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茅臺也能當院士?近日,關於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總工程師的王莉入選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的消息一出,即引發各方關注,網友紛紛質疑:“研究白酒憑什麼能入選院士?”“院士難道不應該是服務國家重點戰略嗎?”“這位工程師怎麼比得過基礎學科坐冷板凳的科學家?”
坦率地說,酒類釀造裡的學問並不少,如何獲得更好的酒類口味,涉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個學科的知識。現代釀酒工藝的改造和提升,常常需要大量科技發明創新的支持。應該強調的一點是,一個人或一項科學技術如何在科學共同體內被評定,自有其標準,公眾不應過多幹預。有時候,很多公眾看似“無用”的科學與創造,常常關於一個學科和領域的重要問題。一些科學發現和科技創新,可能在一時一地於社會價值不大,但說不定未來會成為科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契機。如果王莉在與釀酒有關的微生物等領域著實有貢獻,公眾不應因為她供職於茅臺集團而產生偏見。
不過,院士的榮譽太大,關切的資源太多,早已不是科學共同體內部的榮譽。今天的科學界,早就不能關起門來搞研究。任何重要的科學研究都不可避免的佔用大量社會資源,而院士的榮譽常常是這些重大項目和工程敲門磚。
對公眾來說,這種涉及公共資源的時間理應給予更多的關注——作為貴州省最重要的國有企業之一,茅臺集團和貴州科協之間是不是有某種不為人知的“默契”?在議論猜疑滔滔的情況下,相關方面僅僅迴應一句“符合流程規範”,並稱“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蹭熱度”,多少顯得誠意不足。
誠然,科學評價並不能立足於民意,院士評選也自有其流程規範。但是,院士評選爭議這種引發社會劇烈討論的公共事件,已經不只是學術界自己的事。大家關注院士推選,是出於對院士崇高地位的尊敬,也是希望通過院士推選對全社會的風氣與發展起到引導作用。基於此,科學共同體須有一個明確認識:事件中有關學術評價的部分,應由科學界達成共識,用專業來發聲;而那些帶有“公共性”的部分,則應面向公眾保有足夠的坦誠。
面對公眾質疑,科學界完全可以拿出處理科學問題時的耐心和細心,條分縷析地解決問題。如果被質疑者有足夠的學術發表和科技發明,不妨大大方方公之於眾,消弭公眾誤解,還給相關人員一個的公允的科學地位。推而廣之,院士遴選這樣的嚴肅事件,既然公眾關心,也的確涉及相當重要的公共資源,理應更好地迴應公眾合理關切、直面輿論紛爭,並用公開、透明、可信服的流程,捍衛神聖榮譽的公信力。
“茅臺院士”爭議總會有個結果,這個結果應當是慎重的、認真的,是充分考量了各方合理訴求、捍衛了專業價值與公共利益的,而不是迫於輿論或哪一方面壓力的產物。更值得期待的是,這場風波,能促成科學共同體同公眾之間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溝通帶來理解,理解促進發展。公眾和科學界進一步的交流,也將加深彼此之間的信任,這既有利於科學家獲取公共資源,促進更多的科學投入;也有利於公眾培養更加深厚的科學素養,為全社會科學發展養育土壤。
現代社會,任何專業共同體都無法脫離社會環境,都需要學習如何與公眾和諧相處。踏踏實實做事,拿出成績和貢獻,擺出事實和道理,而不是以專業壓人,才是專業群體解題“如何面對公眾輿論”的題中之意。新冠肺炎疫情讓大家充分意識到了尊重科學的重要性,科學家、醫生這些專業群體在公共事務的決策中也到了更大的話語權。鍾南山、張文宏等專業人士的聲音一再發揮“定海神針”作用,已經充分說明,只要拿的出過硬的成果、為人民群眾做出過重要貢獻,加上坦率、說人話的樸素溝通技能,群眾哪怕難以理解複雜的知識,總會願意相信專業人士的意見。
說起茅臺,大家時常笑稱其是“醬香型科技”,這是對國酒品牌的調侃,但也有對中國企業技術能力的憂心?這裡面可能有誤解和偏見的成分,但針對誤解和偏見,更好的態度是直面它們、改變它們,而不是熟視無睹繞道走。公眾對中國科學界成就常常聚焦在航天等“看得見”的“大”領域,對日常生活、日用工業品裡的科學與科技往往不甚了了,不知道後者同樣關乎國計民生、同樣可以很有含金量。
從這個角度說,“茅臺院士”風波也可以成為一次機遇——如果成果真的過硬,科學界不妨花點力氣,讓人們瞭解到大家日用行常之中,到底有多少了不起的科學成果。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茅臺院士”夠不夠格,到底該誰說了算?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