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問答下架了?可能我真的有點後知後覺,或許也因為用得少。昨晚看到一篇悟空問答員工反思的文章,才發現果真已經下架了,據說半個月之後就會徹底停運。
記得之前有段時間悟空問答對標知乎,還傳出因為收益高有好多知乎大號遷移去了悟空問答的情況。當時感覺悟空問答和知乎傻傻分不清楚,好多問題的討論也好相似的。
後來發現雖然知乎也有很多問題,但兩者還是慢慢漸行漸遠。原因在於悟空問答的問題有的感覺看完就沒有想搭理的興趣,還有就是一旦你回答過某些問題,就老是推薦你相似甚至相同的問題,你又不好複製粘貼,最後就有些無趣,不了了之。
這也再次說明算法雖然很強大,也很有錢,但是在內容創作方面,光這些遠遠不夠。頭條團隊的優勢是市場下沉得更厲害些,但是運營和內容創作的氛圍和調性還是有很大不足。雖然可以花錢拉來一些大號,但是感覺這些大號的專業性,特別是持續創作的能力還是後勁不夠。
內容創作不該只是短期向上衝一衝的活動,而應該是保持持續創作的狀態。所以很需要常態化的運營,用活動連接人與人的關係,建立社區化,社群化的創作分享氛圍,這樣才更有黏性。
我的體會覺得算法並不是無所不能,一是流量推薦,二是內容審核,很多本來是用心思考的內容卻總是審核過不去,反而是隨大流熱點隨便幾下就好了。看到很多大號雖然成功,但我覺得好的內容質量遠遠要比數量重要。因為這樣的內容才值得時間驗證和推敲,能讓人有回頭再看的興趣,才能真正沉澱用戶。
之前跟某大V聊內容創作,我覺得會策劃活動追熱點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持續創作的能力,這不是有熱情和激情就夠了,還要有方法持之以恆,還要時刻有一個標準尺度線,選擇話題有所為有所不為。
大V之所以是大V,追熱點策劃活動當然是一流,但是團隊卻缺乏持續創作的能力,後來團隊有人甚至乾脆撂挑子,畢竟創作也是很枯燥辛苦的,越著急卻越容易出錯,結果因為踩紅線直接沒了……
有人說互聯網只有兩種產品,優秀的和死掉的。為了跑更快,為了商業化甚至上市,好多人做事越來越沒有耐心了。追熱點看起來是熱火朝天熱鬧,但實際上互聯網也是有記憶的,來得快去得更快。比起追熱點策劃活動,堅守底線,持續化的創造內容才更值得珍惜。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悟空”下架,算法和砸錢在內容創作面前也會失效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