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 Halide 官方博客,原標題《Understanding ProRAW》,作者 Ben Sandofsky。少數派經授權翻譯轉載。
我們製作了在 iPhone 上很受歡迎的 RAW 格式相機 app,所以當蘋果宣佈推出全新的 ProRAW 照片格式時,我們激動不已。
然後他們又說,這項功能即將登陸系統自帶的相機應用。
那些同我們一樣開發相機應用的開發者們聽到這個消息可能會心頭一驚,想著 Apple 這次可能要搶了他們的飯碗。我們沒有這麼想,我們只是有些疑惑。
蘋果開發的產品通常面向大眾,而 RAW 格式卻是面向攝影愛好者甚至是專業攝影師的工具。RAW 格式的照片有一定的編輯門檻,同時還有許多不便之處。為什麼要將這樣複雜的功能放在面向大眾的應用裡呢?
隨著我們更加深入地瞭解了 Apple ProRAW 之後,我們發現這一改動並不是為了讓 RAW 更強大,而是為了讓它更易用。Apple ProRAW 很有可能改變大家拍攝、編輯相片的方式,無論是初學者還是進階用戶都能從中受益。
為了讓大家理解 Apple ProRAW 為何如此特別,本文的前半部分講述的是數碼相機處理照片的過程;接下來,我們會解釋傳統 RAW 格式攝影的優缺點;最後,我們會深入瞭解 Apple ProRAW,瞭解它的獨特之處,它是如何改變 RAW 攝影的,以及它還遺留的幾個缺點。
給自己衝杯咖啡吧!這篇文章可長著呢。
數碼相機概要
請將下面這幅場景想象成你在相機上看到的畫面:
你按下相機的快門鍵時,光線穿過一系列光學鏡片,落到一塊數碼傳感器上,並在傳感器上被捕獲。
我們會簡單講解一下相機將傳感器捕捉到的數據轉換成圖片的三個重要步驟。
第一步:去馬賽克
你的數字傳感器會將光線轉化成不同的數值,收到的光線越多,數字也就越大。
我將上圖做成只有黑白二色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是因為所有的數字傳感器都無法分辨顏色。在 1976 年,柯達公司的一位聰明的工程師發現了一個方法:在傳感器上面覆蓋一層網格狀的顏色濾片,這樣每一個像素所呈現的就不再是黑色或白色,而是紅、綠、藍中的一種。
這種馬賽克陣列由它的發明者——布魯斯·拜爾命名,叫做拜爾濾色鏡。有了這個濾色鏡之後,我們的傳感器就可以「看」到一系列不同的顏色了。我們來放大一下樹葉部分,看看傳感器看到了什麼。
圖中每一個像素點都是紅色、綠色、藍色中的一種。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依次觀察每一個像素點和它周圍的像素點,嘗試去猜測這兩個像素之間的顏色是什麼。這一重要步驟就叫做「去馬賽克」,或者叫做「去拜爾化」。
這一步很難。只要分別對比一下簡單的算法和成像質量更高的算法,你就會發現簡單的算法出了些問題:畫面中出現了紫色的描邊。
中:較快速的算法,右:成像質量更高的算法。
看看照片中的鵝卵石。使用快速算法進行處理的照片「像素風」更濃一些。
左:快速算法 右:高質量算法
可用的去馬賽克算法有不少,它們各有各的優缺點。由於你使用的傳感器,相機的設置,甚至拍攝的物體都會對成像造成影響,所以最佳的算法也不盡相同。比如說在拍攝夜空時,有些算法生成的星星就會更好一點。
在去馬賽克這一步之後,我們得到了這樣的一幅圖像:
為了簡單快速地展示效果,圖為模擬得到的結果
這一點也不好看。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張相片的顏色和曝光都不正常。
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的相機出了什麼問題。原因正相反:這是因為你的相機所拍攝得到的信息太多了,遠遠超過了你屏幕可以顯示的範圍。我們需要用到你傳感器收到的數據,也就是記錄了你拍照場景的光的數據;再將其轉換為在你屏幕上顯示的像素值。
第二步:從場景到屏幕
我們先處理顏色的問題。下方這張圖表代表著人肉眼能看到的所有顏色,而中間的三角形代表著大多數屏幕能夠顯示的顏色。
當你的相機拍到了三角形外部的顏色時,我們就得對這些顏色進行調整,使那些不可用的顏色融入三角區內部。
這一步因為一個小細節而變得無比棘手:判斷什麼樣的「白」才是真的「白」。如果你買過燈泡就會知道,現實世界的每一種白色光都有一點或藍色或黃色的偏色。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會根據周圍的環境來決定我們對於白色的認知,這一現象叫做「顏色一致性 (作者譯,原文為color constancy)」,下面這張黃色 / 藍色裙子的視錯覺圖也是因為這一點才讓人們產生了誤解。
現在的相機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很好地確定「白點 (white point)1」。選好「白點」之後,運行一下算法,就能得出一張白平衡準確的圖片。
這和我們所看到的景象已經很接近了,但畫面上部的屋簷有些曝光不足。
讓我們試試調高曝光度以照亮這些細節……
……但現在照片剩餘的部分又太亮了。
這個問題涉及的專業名詞叫做「動態範圍」。動態範圍指的是在一次拍照中相機能夠捕獲的光的範圍,從最亮的高光到最暗的陰影。你會經常聽到以「檔 (stops)」來作為計量單位的這一範圍。
有沒有聽說過「HDR」或者「XDR」之類的詞?「HDR」之中的「DR」指的就是動態範圍,人們對它的討論可是相當多。在科技領域,這是尤其難以處理的一項技術,只因為人的眼睛實在是太強大了。
人眼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相機,不需要任何質疑——因為人眼可以分辨出 30 檔的動態範圍;而大多數屏幕只能顯示出 8 檔。數碼相機最多能拍攝 15 檔的動態範圍。如果我們想要把這些信息顯示在一個動態範圍較低的屏幕上,可能看起來就會不對勁,有時候還會出現一些奇怪的錯誤。
可以注意到天空有一點奇怪的青色,這是由於其中一個顏色通道受到了裁剪而造成的。
為了解決動態範圍的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做的可不只是整體調亮陰影、調低高光這麼簡單。這樣做的話,整張圖就顯得沒有立體感了。
我們需要做的是將圖片的某些細小部分調亮或者調暗。五十年前,攝影師要花費數小時使用一種叫「加亮和加深2(dodging and burning)」的方法來減弱負面效果。
現在同樣的方法有了新名字,叫做「區域色調映射」。
右側的圖片應用了些許的區域色調映射。
這樣一來,我們的圖片就好看多了。
我們來把它發給我們的朋友吧!但它有 100 兆這麼大。這是因為圖片仍然包含著我們無法看到的數據。幸運的是,既然我們現在已經完成了編輯,我們就不再需要那些多餘的數據了。
第三步:優化
在計算機圖形領域,如果在計算中使用的顏色的「位數(bit)」越多,得到的數據就越精準。我們在編輯時需要使用 64 位每像素點的色彩深度3以使結果更精確,但在我們結束編輯之後,我們就可以將其縮減到 32 位。這不但可以將文件的體積縮減一半,看起來還不會有絲毫的差異。
然後,我們還可以丟棄大部分的顏色信息。這又能將體積縮小一半。
最後,我們可以應用一種叫做「有損壓縮」的技術,也就是 JPEG 格式圖像中使用的那種技術來進一步壓縮體積。這樣,我們最後生成的圖片只有 1.6M,就可以與朋友們分享了。
好啦。深呼吸一下,理解一下這一長串的操作。準備好了嗎?接下來終於到了重頭戲……
什麼是 RAW?它又神奇在哪兒?
我們在剛才的步驟中處理了一張照片。這其中的每一步都是「破壞性」的,意味著我們的操作會導致數據的丟失。比如說在第二步中,一旦我們對那些顏色進行了調整以使其融入到三角區內部,你就再沒辦法知道真實世界中這些顏色都是什麼了。
所以說,如果在這過程中出了錯會怎麼樣?前不久加州的大火燒得漫天通紅,我們就用這個做例子。那時,我拍了一張色卡的照片,想著以後可能會用到。
現實世界中,它看起來是這樣的:
內置相機應用受到了橘紅色天空的幹擾,於是它便嘗試著讓畫面中的一切都顯得偏中性,也就是平常的世界看起來的樣子。而人們則感到疑惑,因為他們手裡的相機似乎不願拍出他們所看到的樣子。
許多人會用手動設置來取消掉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假設你拍照時沒這麼做。讓我來把一張錯誤的 JPEG 照片放到圖片編輯器裡面,比如說 Lightroom,來嘗試把它還原成原照片的樣子。
左圖是實際場景,右圖是對白平衡失敗的圖片進行調整之後的結果
看到了嗎?這樣的操作會弄壞一些顏色,比如說藍色變成了紫色。
想要還原一張處理過的 JPEG 圖像就像要復原一個烤好的蛋糕。當你的相機生成 JPEG 圖片的時候,你最好期望生成的結果是你想要的,因為沒有撤銷這一說。
那麼,如果說不保存 JPEG 文件,而是讓你的相機保存最原始的傳感器數據又如何呢?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完全掌控不同的處理結果,比如說白平衡,因為最原始的數據在你手上。
歡迎來到 RAW 攝影的世界。
我們之前寫過不少關於 RAW 的文章。用 RAW 拍攝給了你神奇的能力,只需要左改改右調調,你就可以拯救一張你自認為曝光失敗的照片。
至此,我們只談到了犯錯的情況下要如何修正,但 RAW 同樣也給了你修改的自由,讓你可以選擇別出心裁的修改方式以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讓你自己處理這張照片,正如你體驗到的場景一樣。
這就是 RAW 編輯所能夠帶來的改變
還記得老式膠片相機嗎?這些相機的照片需要用負片(negative)來沖洗。RAW 數據通常用 DNG 格式進行存儲,DNG 也就是「數字負片」的意思(DigitalNegative)。有的相機廠商也開發了他們自己的格式,但這些廠商都是垃圾。
DNG 是一種開放標準,所以說誰都可以開發用於讀寫 DNG 的軟件。最好的是,正如我們接下來會講到的一樣,這一格式還在不斷進步。
但首先,我們得先來談幾個壞消息。
RAW 真棒!倒也不盡然……
我們開發了一款 RAW 相機應用,所以我們當然是愛 RAW 的。同時,我們也因此受到了相當多的郵件尋求相關的支持。到現在為止,我們收到的最多的郵件都是在問:“為什麼用 RAW 拍出來的照片倒不如原相機了?”
iPhone 的相機在數次升級中變得越來越好。起初是硬件方面的巨大升級,iPhone 換上了更靈敏,更大的傳感器和鏡頭,這樣就能拍出更銳利的照片。但最終,處理器還能越來越快,相機卻無法無限制地增大。如何突破這一限制?相機變得更聰明瞭。
iPhone 拍攝很多張照片,從中挑選某張照片中的陰影,從另一張照片中挑選正確的曝光,再挑選幾張以豐富細節,最後再將這些照片合而為一。合成為最終結果的這一過程只需一瞬就可以完成,而且完全不需要用戶的操作。酷炫的操作也有酷炫的名字,就比如「智能 HDR」或者「深度融合(Deep Fusion)」之類的。
然而在拍攝 RAW 文件時,iPhone 只會拍攝一張照片。所以出片的效果可能看起來有一點不一樣……
如果你之前都在用系統相機 app 拍照,突然切換到這種手動模式,就像是開車從自動擋換到了手動擋一樣。
想要快速適應並不容易,於是我們在新版 Halide 相機升級中引入了「Instant RAW」功能,這樣你就不必花費一下午的時間來調整效果了。
但即便有了 Instant RAW 功能,或者經過了手動編輯,RAW 照片可能仍然和系統相機直出的圖片有所差異。這並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因為 RAW 照片沒有直出攝影的關鍵一步:蘋果的智能處理過程。也就是所說的,智能 HDR 還有 Deep Fusion 之類的算法。
即便蘋果將這些算法公開,允許第三方開發者使用,這些技術需要拍攝一組照片,這樣才能將每張照片最好的地方融合在一起。iPhone 拍攝的每張 RAW 都有 12M,如果你想用蘋果的算法來處理 RAW 圖片,這就意味著你要處理普通文件 10 倍大的文件。
還有另一個問題:前置鏡頭和超廣角鏡頭都不能拍攝 RAW 照片。
ProRAW 技術是這些問題的一個優雅的解決方案:使用這個方案之後,我們終於可以在 RAW 上覆制內置相機的結果了,同時同傳統 RAW 相比還保留了大部分的可編輯性。
歡迎來到 ProRAW 的世界
實際上,並不存在 ProRAW 格式的照片,採用了 ProRAW 技術的圖片仍然是常見的 DNG 格式,只不過 ProRAW 格式利用了其技術規範中一些鮮為人知的項目,又向其中增加了一些。還記得我們說過 DNG 是一種開放的文件格式嗎?蘋果與 Adobe 合作推出了一些新的標準。這些標準的細節隨著 DNG 的 1.6 版本被公佈出來,而就在同一天,ProRAW 也進入了公眾測試階段。
這聽起來可能有些令人訝異:即 ProRAW 並不是一個專屬的封閉規範。那麼這功勞歸功於誰?當然是為 DNG 標準貢獻巨大的蘋果公司啦。你在拍攝的時候,絕不會因為使用的是 ProRAW 格式而被鎖在蘋果的生態系統中。
我們來看看 ProRAW 相比於傳統的 RAW 有哪些不同吧。
去馬賽克已經完成了
ProRAW 格式存儲的是去馬賽克之後的像素數據。這好比他們將前面提到過的第一步單獨拿出來執行,然後再保存這些數據。我們稍後再談為什麼要這樣做。
需要解釋的是:這些執行過去馬賽克的色彩數據仍然是來自場景的真實的數據,而不是為了顯示而壓縮過的數據。這些數據仍然包含原始的動態範圍、無法顯示的顏色、還有「真正的」 RAW 文件才有的修改靈活度。他們只是跳過了第一步的執行而已。
理論上講,我們確實沒法選擇使用哪種去馬賽克算法了,但實際上大多數專業攝影師壓根不在乎。
同時,在去馬賽克這方面,任何第三方 RAW 編輯器恐怕也強不過 iOS。蘋果最大的優點就是硬件和軟件的協作,所以他們清楚地知道你在用什麼樣的傳感器攝影,這種傳感器在不同的 ISO 下的表現又會如何。理論上,在這一過程中蘋果甚至還可以應用圖片識別技術:如果 iOS 檢測到一張夜空的照片,它就可以自動選擇一個更容易凸顯星空的去馬賽克算法。
攝影師 Austin Mann 在他的文章中展現了 ProRAW 對於夜間攝影的巨大提升
對於蘋果來說,這一妙招也讓他們對於以後能用到的圖片傳感器有了更好的掌握。在文章前面我說,大多數相機都採用拜爾式濾色鏡。有些相機廠商使用了不同的樣式,同時也需要不同的算法。富士膠片發明了 X-Trans 傳感器,使用這種傳感器能夠拍出更為清晰的照片,同時也會帶來更多類似於電影膠片的顆粒感。甚至還有例如 Foveon 的這種數字傳感器,其採用了將濾色鏡依次堆疊的做法。
蘋果公司現在在研發他們自己的芯片,而且他們做得還很棒。在選購手機時,相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賣點。這樣看來,蘋果在傳感器領域有所革新似乎也如箭在弦上一般。接管了去馬賽克這一步能夠幫助蘋果公司在研發傳感器方面減少阻礙。打個比方:他們可以用「蘋果 C1 芯片」(假設真的叫這個名字的話)來替代當前使用的拜爾傳感器;而且只要照片是用 ProRAW 格式存儲的,不需要進行修改就可以在任何一種專業圖像處理環境以及應用(比如說 Lightroom)中使用,不用等 Adobe 重新寫去馬賽克的算法。
iPhone 的前後四顆鏡頭都支持 ProRAW。這一驚喜發現著實讓我們嚐到了甜頭。
因為在之前,前置鏡頭或者超廣角鏡頭是不能拍攝 RAW 格式照片的。蘋果並沒有說明這一技術的限制到底在哪,但是曾表示:即便第三方開發者能夠拿到 RAW 數據,他們也不會知道能拿它幹什麼。有了 ProRAW,蘋果就可以自己解決這些煩人的部分,照片編輯類應用只需要發揮他們的特長——專心編輯就好了。
填補算法的空缺
現在我們是有了未經修改的數據,但是我們能享受到計算機能為攝影提供的其他輔助,比如說區域色調映射這一類的功能嗎?蘋果完全可以將這些算法開放給第三方應用,但這可能並沒有你想的那樣有用。先說一點:想要使用這些功能,要用到成噸的 RAW 文件。這一點我們等會再講。
我認為另一個值得考量的地方是為了產出品質始終如一的照片。因為這些算法隨著時代的發展肯定會逐步演變,如果在回看一年前的照片時發現蘋果的 AI 給出了不同的結果的話,應該是很令人驚詫的。
為避免這一問題,ProRAW 技術在 RAW 文件中儲存的是算法處理過的照片,這也是他們需要先進行去馬賽克的一個原因,因為這些算法處理的是顏色,而不是 RAW 數據。去馬賽克這一步一旦完成就沒有恢復這一說了,若真有這一步我都不知道應該叫什麼,「加馬賽克」?
智能 HDR 在執行這一步的時候對圖片的傷害最小。蘋果和 Adobe 合作在 DNG 標準中推出了一種新的項目,叫做「配置文件式的增益圖表」。它可以給你使用的編輯器提供其所需的所有數據,以求在進行色調映射時得到和系統相機同樣的結果。因為這一項設置是獨立於圖片的,所以無論是單獨調低它的強度,還是將其直接關閉都是可以的。
如果你在 Halide 相機中查看一張 ProRAW 照片又沒有開啟 Instant RAW 功能時,我們就是這麼做的。
區域色彩映射減弱了地面上的陰影
即便你不想進行區域色調映射,你現在得到了其中隱含的 HDR 數據,以便在編輯器中使用。至於結果嘛……
至於 Deep Fusion,就是另一回事了。儘管俗稱叫做「毛衣模式」,正式的術語應該叫做「低光場景下的噪點消除」。不像上面提到的「增益圖表」,沒有什麼好辦法能把 Deep Fusion 的效果和最終的圖片分離開來。如果你不想使用 Deep Fusion,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拍照之前就給它關掉。
如果你曾讀過我們的其他文章,你肯定明白我們是喜歡自然噪點的。在 Deep Fusion 推出之前,iPhone 拍攝 JPEG 格式照片的「水彩效果」是出了名的。看看我這張幾年前拍的照片,人臉都被塗抹成一大片了。
拍照片的時候還沒有「社交距離」這一說呢
而 Deep Fusion 則會生成非常不一樣的結果。它不只是簡單的塗抹,而是綜合數張照片以得到一個「平均結果」。這樣處理起來就看起來自然得多的多了。
如果你不喜歡 Deep Fusion 也別急,我們可以通過一個 API 來關閉這個功能。我們在 Halide 相機中的「拍攝設置」中添加了這個選項的開關。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忽然想到,可以用這個開關來做一個簡單的測試呀。
在我的辦公室裡,我點亮了一盞聚光燈,創造了一個高動態範圍的場景。
我用點測光儀測量了圖中兩張灰色的卡片,得到的結果是他們之間的動態範圍有 8.3 檔的差距。然後我對準上方的灰色卡片進行曝光,在不同的模式下拍攝了三張照片:
Halide 相機原生 RAW
ProRAW,關閉智能處理
ProRAW,開啟智能處理
我把這三張照片放到 Lightroom 中,並調亮了陰影部分。我們來看看測試圖案的效果:
左:原生 RAW,中:不使用算法的 ProRAW,右:使用算法的 ProRAW
如果你想知道我在拍攝的時候用了什麼樣的設置,實話說可能說不太清楚。當你啟用這些算法時,iPhone 就會忽略手動設置。也就是說,儘管最後的圖片的 ISO 是 40,這並不代表連拍中每一張圖片的 ISO 都是 40。
正如你所見即便是在 Halide 相機中關掉了智能處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使用 ProRAW 文件來減少許多噪點。
ProRAW 在模擬測試中的表現確實不錯,但在實際測試中又怎麼樣呢?
Sebastiaan 在過去的幾週中用 Halide 測試版實地測試 ProRAW 的效果。他發現 ProRAW 中的高動態範圍在日常編輯中簡直是不可思議。
包含景深信息
ProRAW 還有一個驚喜之處。幾年前,蘋果開始運用神經網絡來識別一張圖片中的突出部分,比如說眼鏡和頭髮之類。蘋果說他們只會運用這項功能來銳化天空,畢竟銳化臉部可實在是有損形象。
使用 iPhone 12 Pro 的超廣角鏡頭拍攝的 RAW 文件為畫面中的人創建了一幅景深圖,很厲害
ProRAW 文件同樣也包含這些景深圖!無論是臉部的景深圖,還是人像模式中,用於模糊背景的景深圖,ProRAW 中都有。
靈活的文件大小
ProRAW 存儲的是去馬賽克的數據,這也給了它幾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方式來處理大文件。這點至關重要。因為你在用系統相機使用 ProRAW 格式拍攝時,每張照片都大概有 25M 大小——至少。這比普通的照片大了一個數量級還不止。這樣一來,手機很快就會被塞滿。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呢?首先,我們可以從色深入手。ProRAW 默認使用的是 12 位的數據,一般來說用不到這麼高的精度。JPEG 文件只有 8bit 色深,所以說將其降到 10bit 仍然在編輯中提供了 4 倍的精度。儘管系統相機沒有提供這個選項,但是 API 中卻有,於是我們將其加到了 Halide 相機中。開啟之後,文件能夠最低降至 8M。實際使用中來說,在文件壓縮到原來一半的時候最能體現出 ProRAW 的優勢。
如果你想進一步壓縮文件體積,ProRAW 還提供一種有損壓縮算法,能夠將文件的大小壓縮至 1M,但先別急著用——這種壓縮 API 會將文件的色深降至 8bit。在我們看來,這樣的代價有些太大了,得到的圖片只不過比 JPEG 的質量稍微好一點而已。我們很確定 ProRAW 的壓縮會讓用戶摸不著頭腦,所以我們暫且推遲了關於圖片壓縮的支持。幸運的是,蘋果的攝像團隊對 ProRAW 的迭代速度非常的快,我們也期待他們能早日推出 10bit 壓縮算法。
最後,我們發現每一張 ProRAW 文件都能夠包含完全處理過的 JPEG 格式的圖片。這是為不識別 RAW 格式的應用——也就是絕大部分應用——所做的向下兼容工作,比如說 Instagram 就不識別。(譯註:Instagram 目前已經可以識別)系統相機並沒有這個選項,也就是說你沒法在不識別 ProRAW 照片的應用中分享 ProRAW 照片。但我們在 Halide 裡面加了這個功能。
如果是考慮到你打算在發佈之前編輯這些圖片的話,不將其附加在 ProRAW 中也情有可原。編輯軟件不會有什麼問題,最後會生成一張新的 JPEG,供你發 Instagram 用。
功能齊全,即拍即修
iOS 14.3 中最被人低估的改進就是:原生照片應用可以編輯 RAW 照片了。這非常重要——因為這一改進相當於是將高端編輯軟件給簡化了。完全不需要弄什麼「黑點」和「色彩檔案」之類。那些只知道怎麼用照片應用來編輯的一般用戶不用學習別的知識,上手編輯就行了。
我們覺得這很重要是因為我們可以期待蘋果花點時間讓第三方編輯軟件也能用上這些數據。到那時之後,ProRAW 就會和普通的 JPEG 一樣了。看看照片應用和 Lightroom CC 中查看 ProRAW 的對比。
左:照片應用;右:Lightroom CC
看起來不對勁是因為 Lightroom 還檢測不到區域色調映射的元數據。但是既然 Adobe 也參與了這一項數據的開發,想必更新也已經在路上了。
對於其他 iOS 上的編輯器來說,蘋果更新了它的 RAW 處理框架以支持這些新的功能。大多數情況來說,能用,所以你在 Halide 的圖庫中會看到 ProRAW 圖片會正常顯示。你可以用 Instant RAW 按鈕來調節色調映射的開和關。
儘管這麼說,蘋果並沒有公佈所有元數據。甚至想要區別一張 DNG 是原生 RAW 還是 ProRAW 都做不到。我們很確定這一問題會在將來解決。這一功能是聖誕節前兩週發佈的,所以說這個功能很顯然要等到最後才會發佈了。
為了「曲線救國」,我們開發了我們自己獨一檔的 DNG 分析程序,叫 Dingus。
有了 Dingus,我們就可以與 DNG 中那些還沒有被蘋果公佈出來的較低級的屬性進行交互。在元數據檢查器中,我們用它來展現位深和 RAW 類型,但它在分析 ProRAW 的內在數據時也很好用。
ProRAW 就是最終答案?
ProRAW 對於任何人來說都算得上一次巨大進步。但對於新手攝影師來說,它的影響尤為巨大。
如果你對 RAW 照片一無所知,但想在編輯過程中多一些靈活性,那就去拍 ProRAW 吧。對於真正的專業人士來說,這二者之間區別不大。有的時候你可能也會再次拍攝普通 RAW 照片。
第一,ProRAW 只適用於「Pro」級別的 iPhone。儘管平時大家都這麼說,但這次蘋果真的沒有在軟件上做點改動就讓你多掏錢。
之前,這些算法在較低的色深進行運算,因為它們所需要輸出的結果就是低位深的 JPEG 圖片。輸出的圖片的位深提高 1 位,所需的內存就要翻一番。蘋果 Pro 級別的 iPhone 比常規款式的內存多得多,這是為 ProRAW 預備的。就這麼簡單。
一旦你上手了 RAW 攝影,你注意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拍攝速度。傳統的 RAW 攝影只需要約 50 毫秒就可以完成拍攝,但 ProRAW 需要兩到三秒才可以完成處理。
系統相機隱藏這一點做得很好,很顯然,它是將照片在後臺放入隊列依次處理的。但是我們在快速拍攝三張照片後仍然感受到了快門的停滯。
ProRAW 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會有連拍功能了。如果你想要記錄體育賽事、想要拍不願意站直的孩子;或者你是人像攝影師,需要一次拍幾百張照片的話,這一遺憾可不太妙。你有可能會錯失完美時機。
在 Halide 相機中,我們決定在發佈時採取一個較為保守的策略,即每次只能拍攝一張照片。還有一週不到的時間 App Store 就要放假了,所以說如果這時候出現內存崩潰的事故可太糟糕了。但我們期待著加速開發。
我們發現的下一個問題就是銳度和消除噪點相關的問題。多幅照片合成總歸不是完美的。如果你想要最銳利的圖像,還想要自然噪點,還不想用屋頂來增強陰影的話,可能你還會覺得「原生」RAW 仍舊是更好的選擇。
上方的圖片是 Halide 相機拍攝的原生RAW。這種方式有時能拍攝到更多的細節,但會帶來一些噪點。
實際測試時,我們經常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使用拍攝速度快,但噪點多的普通 RAW 進行拍攝仍然能拍到更多的細節。
然後就是文件大小的問題。一張 12bit 的 ProRAW 文件有 25M 大,一張 12bit 的原生 RAW 只有約 12M。系統相機中「RAW」這個選項恐怕也是因為這一點才是默認關閉,並且在重新打開應用時恢復到關閉狀態的。如果不這麼做,一個隨手拍的攝影師可能會忘記關它,然後一個下午就塞滿了 iCloud 的存儲。
最後我們要談一談兼容性。如果沒有 Halide 相機的 ProRAW+ 設置的話,應用需要更新才能支持 DNG 格式的圖片。把 ProRAW 格式的圖片分享到 Instagram 就不行:
而且,儘管蘋果在自家的生態系統中支持 ProRAW 做得很好(好到什麼程度?點開照片應用,你就可以像編輯 JPEG 一樣編輯 ProRAW),DNG 規範也只是上個月才發佈的,所以你喜歡的第三方 RAW 編輯器要什麼時候才能更新也沒個準。
如果你明白 RAW 照片的原理,拍攝的環境也不那麼需要算法的加持,你可能會發現還是原生 RAW 更值得這點存儲空間。
Halide 中的 ProRAW
我們激動地向您介紹 Halide 對於 ProRAW 的支持。我們並不僅僅是將其簡單地整合進來,而是在經過大量的實際測試之後,我們知道要如何才能為其做最好的相機應用。
一些使用 Halide 2.1 在 iPhone 12 Pro Max 上拍攝的 ProRAW 照片
先是 ProRAW+。如果開啟了這個功能,Halide 相機在拍攝 ProRAW 的同時還會拍一張 JPG 格式照片,這樣你就可以在那些尚未支持 RAW 文件的應用中分享照片了。這樣你就可以一直開著 ProRAW,也不會在別的應用中遇到什麼問題。
就像我們說的那樣,ProRAW 很棒,但它也不是沒有代價的。
在我們測試對於 ProRAW 的支持之時,很顯而易見的,我們需要讓用戶不用進入設置就可以更改拍照設定。來看看全新的格式選擇菜單吧!只需長按 RAW 按鈕,你就可以在 ProRAW 和 RAW 之間切換,可以調整你喜歡的位深,如果你想把處理過的版本同 DNG 一同保存,也可以在這裡選擇。
對於拍攝格式的快速調節可以讓你根據你的需求在拍攝時迅速地作出決定。
正如前面提到的,你可以在「拍攝設置」中自定義色深,並關掉拍攝 JPEG 格式照片的功能。這樣的話,你不用犧牲太多編輯上的靈活性,就能將 ProRAW 文件的大小縮小一半。
我們同樣會記住你對於 ProRAW 的設置。能力越大,iCloud 的消耗也就越大,所以請酌情使用。
我們還在觀察 ProRAW 帶來的各種變化,並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持續改進功能,目前已經有很多變化將在 App Store 假期結束之後付諸行動。所以如果你打算拍攝 ProRAW 照片,2021 年對你來說應該會很激動人心。
然而,原生 RAW 並不會就此消失。
因為大部分用戶沒法拍攝 ProRAW,也因為有些場景下傳統的單次拍攝的 RAW 發揮更好;當然也有一些照片算法依賴拜耳濾色鏡層的信息。我們也計劃推出一系列針對原生 RAW 的功能,足夠我們忙一陣子的了——同樣是為了給所有能運行 Halide 相機的 iPhone 帶來超棒的功能。
真正的「Pro」RAW 也許是我們動手拍攝的時候
開發Halide 相機,包括寫這些文章的最棒的部分就是看大家能用這些東西做什麼。如果你覺得你拍的 ProRAW 不錯,請務必與我們分享,因為我們也很想共享你的喜悅。
如果說「一圖勝千言」,那麼對於已經讀完了八張圖的你致以祝賀。拿起手機去拍點什麼吧!
本文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並授權少數派獨家使用,未經少數派許可,不得轉載使用。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譯文|深度解讀 Apple ProRAW 功能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