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2020年12月26日,由團中央宣傳部、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主辦,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中國青年報社、中央企業媒體聯盟、新浪微博協辦的“聚力新徵程,築夢十四五”——第五屆“中國製造日”網絡傳播活動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當天,全網20多個平臺同步直播,累計觀看量超過千萬人次,一時間“中國製造”像是冬天裡的一把火,在人們心中燃起致敬時代、致敬中國製造的熱浪。
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中國製造”走過艱辛歷程,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更積蓄了強大的精神力量。第五屆“中國製造日”活動緊緊圍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堅定“四個自信”、激發愛國熱情、煥發奮鬥精神,立志投身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宏偉事業,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而奮鬥。
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主會場活動上,聚集了“中國製造”各個領域最閃亮的星。連續超過10個小時的直播分為“中國榮耀”、“硬核支援”、“大國重器”、“中國品牌”、“自立自強”、“揚帆遠航”六個板塊。餘夢倫、姜鵬、金燦榮、方文墨等60餘位科技專家、知名學者、大國工匠、企業家等悉數亮相,為現場觀眾和網友帶來一場思想與精神的盛宴。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彈道設計專家餘夢倫做主旨演講
那些把中國人“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夢想變成現實的開拓者和探索者,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榮耀”。當白髮蒼蒼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彈道設計專家餘夢倫一出場,現場掌聲雷動。幾天前,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次飛行試驗成功,84歲高齡的餘夢倫見證了中國運載火箭一天天壯大。他感慨,這是自力更生、勇於攀登的航天精神的偉大勝利。而中國製造對我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新徵程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中國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揭開了他們如何把一個看似天馬行空的設想做成國之重器背後的秘密,“我國當前正處於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新徵程上,核心內涵正是中國製造。”
“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困難,不要怕前進中跌倒,一定要有再次站起來繼續前進的勇氣,這是我們不斷前進的最基本條件。”負責飛行器對接機構總裝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認為,中國製造蘊含著一種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必須不斷刷新觀念,賦予自己新的能力,要讓自己的能力和這個時代發展方向同頻共振。”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世界知曉了中國製造的硬核力量,更看到了中國製造是為人民而生的。武漢鋼鐵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黃浩東說,疫情期間,武鋼沒有一分鐘停止生產。員工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為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為定點醫院和方艙醫院提供了物資、技術和人力的支持。這也向外界傳遞出一個有力的信號,全國人民抗疫必勝。
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的孫年俊在疫情期間,當上了口罩機研製項目的總工程師。當時疫情形勢嚴峻,伴隨著復工復產,口罩數量缺口巨大,口罩生產設備極缺,“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造什麼!”團隊從零開始,30分鐘組建隊伍,4小時任務評估,3天完成設計,16天完成研製。
孫年俊說,新中國的航空工業是在抗美援朝的炮火硝煙中誕生的,去年新中國誕辰70週年的國慶閱兵式上,由航空工業完全自主研製的12個梯隊,39個機型172架航空器裝備在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而構建強大國防的過程中,也帶動了先進材料、核心器件等產業鏈逐漸完整日益強大。“我們利用造殲-20的技術造口罩機,這是軍工技術的外溢效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認為,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製造業的強大。在人類共同應對病魔的戰爭中,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的“兵工廠”,“這就是中國的貢獻。”
中國製造中的超級工程一直頗受矚目。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施紅現場解開了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核電站的神秘面紗:它是幾代中國核工業人獨立自主和奮鬥創新的結晶。華龍特有的“能動+非能動系統”實現了多重的安全保障,並滿足事故後72小時不幹預原則;雙層安全殼,可以抵禦大飛機的撞擊;電站設計壽期從40年提高到60年,堆芯換料期從通常的12個月延長到18個月,大大提高了電廠可用率;抗震能力提高50%等等……伴隨“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開啟,核電將為確保國家能源獨立提供有力支撐。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杜娟把一個“工程上的穿山甲”——盾構機的模型捧在手中。現實中它可是個龐然大物,號稱工程機械之王,可以在地下3米-2000米挖隧道。她談到中國盾構機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中努力實現三個轉變: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近些年來,中國製造的崛起,技術的提升,帶動國潮流行,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闖出新國貨的創新之路。波司登集團董事長高德康認為,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從中國道路中尋找發展機會;同時中國品牌的可持續發展也離不開全球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中國製造要有全球視野,面向全球價值鏈整合創新資源,為全世界消費者提供中國好產品。”
在光明乳業黨委書記、董事長濮韶華看來,牛奶裡也有黑科技,也有星辰大海。光明乳業設立了研究院,是產品研發和技術支撐基地,目前已經有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乳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等科研平臺。光明乳業和中國奶牛畜牧業的同行一起希望創造世界奇蹟,中國乳品行業裡面的蛋白、脂肪等許多指標已經名列世界前列。
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做主旨演講
大屏幕上展示了蔚來的全鋁生產線,超過300多臺機器人對每一道工序進行完美操作,最複雜的工位會有18臺不同的機器人在零點幾秒的時間完成同一個動作,保證車身連接精度。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感慨,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和消費大國,但一些最核心和尖端的技術並不掌握在我們手上,這是幾代中國汽車人為之奮鬥的夢想。“我們的科研院校培養人才數量全世界第一,有最大的市場,最全的產業鏈,我們需要培養的是下一代品牌。”他期待在智能電動汽車的新賽道創造屬於中國人的並且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端汽車品牌。
上汽通用五菱新寶駿首席品牌官許冰做主旨演講
在上汽通用五菱新寶駿首席品牌官許冰看來,汽車智能化不應僅僅是是幾項新配置,更應該是汽車發展的新基因。“從用戶實際的使用場景出發,讓智能科技快速落地,科技不但要高大上,更要用得上。”
一汽奔騰副總經理兼開發院院長金敘龍做主旨演講
作為中國一汽自主品牌的重要產品,一汽奔騰T77成為第五屆中國製造日全國主會場活動官方指定用車,在現場獲得了車迷的追捧。一汽奔騰副總經理兼開發院院長金敘龍表示,一汽奔騰要聚焦核心技術創新,坐實中國製造的硬核實力。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寫入了十四五規劃和2030年遠景目標,也成為“中國製造日”活動中繞不開的話題。有研新材料副總經理龐欣說,剛進入行業時,集成電路相關的靶材的產品和技術被美國和日本壟斷,“我們走過了國外同行業企業幾十年的研發歷程,”通過掌握高純集成電路所有的完全具備核心知識產權的七大核心技術,現在產品已經形成了全覆蓋,衍生出來300餘項與集成電路靶材相關的專利和100餘項行業標準,“不但解決了國內集成電路廠家的國產化問題,也走出國門。在全球頂級集成電路製造廠家覆蓋率達到80%以上。”
從事新能源行業的江蘇鑫華半導體材料科技董事長沈承勇回想當初光伏太陽能行業起步時艱難處境,“整個產業鏈兩頭在外,最上遊的材料被美國人和德國人卡脖子,下遊的市場也在國外,中間的製造在中國,我們賺一點加工費,他們又對我們進行反傾銷,說我們的加工費收低了。“今天,整個產業實現了國產化,在全球排名第一。技術的突破使得材料成本降低了99.7%,15年前外國人把上遊硅料賣給中國要價一千萬元一噸,“現在我們的顆粒硅技術把成本降到三萬塊錢以內。”
在芯片材料領域,沈承勇和團隊所在的鑫華半導體公司研發的電子級多晶硅已經實現量產,打通了芯片產業鏈國產化的最後一裡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在新材料領域一定會領跑。
站在衛星拍攝的全世界夜晚燈光圖前,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王義桅說,讓更多發展中國家中的人們能夠享受全球化、工業化和信息化帶來的紅利,這是今天我們要面臨的主要話題,“中國製造讓中國人站起來,還要讓世界亮起來。”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走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工業化、現代化道路,完成了西方幾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奇蹟。中國建立了世界上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唯一的有全產業鏈的國家。從火柴到火箭,味精到衛星,中國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實現數字化,在數字化的過程中實現新型信息化,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希望。
國家電網中國電力裝備公司第三事業部副總經理汪波今年11月中旬剛從巴基斯坦回來,他們正在當地建設一條長度886公裡的+/-660千伏直流輸電項目。項目投產後每年的輸電量約350億千瓦,可以解決當地940萬家庭的用電需求。與此同時,項目利用的都是巴基斯坦南部的清潔風電和太陽能項目和中巴經濟走廊的煤電項目,這部分電力便宜又清潔,能夠助力當地產業發展,讓更多人在發展中找到就業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
中國的“一帶一路”正在開啟很多國家的工業化夢想,王義桅說,今天的中國製造讓中國人站起來了,讓更多的國家站起來,世界才能共享工業化造成的機遇,避免全球化帶來的衝擊,真正的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連日來,“中國製造日”的好聲音從北京主會場通過網絡傳播到全國各個角落。關於#中國製造日#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刷屏,12月26日一早,@共青團中央 首先發起“從小口罩到大火箭,從一窮二白到應有盡有,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製造什麼!”此後,近百家中央企業、科研單位、民營企業官微同步轉發,大家圍繞“中國製造——為人民而生”的主題紛紛刷齊了屏。“星辰大海,由我護航!乘東風,展紅旗、發鷹擊、出長劍,我們信仰的主義,就是宇宙的真理,航天科工,為人民而生!”“你們都說覆蓋,我們當真了。從漠河到三沙,從東海到珠峰,從都市到山村,從保障抗疫到服務剁手,中國移動,為人民而生!”“他們都說搞建設,我們也當真了。高鐵修到海島,地鐵織成蛛網,瘋狂盾構、閃電架橋,基建狂魔之中國鐵建,為人民而生!”“人民說要星辰大海,我們當真了。超強鋼材穿山跨海,鋼軌支撐70%高鐵,助巨輪遠徵、助飛船升空,雷鋒的原單位鞍鋼,為人民而生!”
“中國製造日”活動最初於2016年12月26日毛澤東同志誕辰123週年之際發起,通過線上聯動、主題直播、線下宣傳等形式講述中國製造故事,截至發稿,#中國製造日#話題閱讀量超過10.4億,很多青年人感慨“感謝今天,讓我認識了我的國”,而大國重器的掌舵人們則向年輕一代發出呼喊:“實業興邦,製造強國,年輕人就是主角。後浪一定會創造屬於你們的精彩!”
G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中國製造日”活動開啟 汽車企業展現科技創新和製造實力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