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萬裡海天第一棒!他們用精測妙控助力長徵八號首飛

科技數碼 北京青年報官網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22日消息(記者 吳嶽文 通訊員 曾鵬 張鵬 孫鈺程)12月22日中午,海南文昌銅鼓嶺下的石頭公園浪拍岸壘,碩大的礁石上激起朵朵浪花。公園內早已聚集起聞訊而來觀看發射的遊客,一片熱鬧喧囂。而在被譽為“萬裡海天第一棒”的銅鼓嶺測控區中心機房內一派緊張有序的景象,洪亮的調度聲此起彼伏,熒屏上顯示著各種狀態數據。工作人員正在對設備進行最後的檢查,為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測控做著最後的準備。

萬裡海天第一棒!他們用精測妙控助力長徵八號首飛

在銅鼓嶺測控區臨海遠眺,清晰可見海對岸的兩座發射塔架。由於獨具優勢的地理位置,文昌發射場的火箭一旦點火起飛,這裡則是測控接力的“萬裡海天第一棒”,為指控中心提供火箭起飛和初始飛行階段的數據信息,是火箭飛行測控至關重要的一環。

測控區技術負責人丁浩介紹:“為圓滿完成長徵八號首飛任務,我們在嫦娥五號任務結束後就迅速轉換狀態,細緻研判分析,制定對策措施,擬製技術方案,開展針對性訓練,組織聯試聯調和應急演練等多項工作,確保跟蹤測量萬無一失、圓滿成功。”

“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質量就是政治、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勝算”。設備基座上高懸著這樣的質量標語,其中的要求也早已深深烙印在工作人員的意識深處。他們清楚地明白,航天是“萬人一杆槍”的複雜系統工程,任何一個子系統,哪怕一個零部件出了問題,都可能影響任務的順利進行。

光學崗位操作手田鵬手握操作杆,轉動巨大的鏡頭,屏幕上乳白色的箭體光暈流轉,頂部的五星紅旗鮮豔奪目。他和同事們正在做發射前的測量信息和綜合檢查。一旁的負責人劉延組織操作手將任務弧段內的關鍵操作再次重溫了一遍。

萬裡海天第一棒!他們用精測妙控助力長徵八號首飛

同樣忙碌著還有遙測崗位操作手馬亮和劉思禹,他們要在發射過程中對火箭遙測數據進行接收,並傳輸到中心計算機。遙測設備不僅執行航天發射測控任務,還常年承擔衛星長管任務。任務的並行和狀態的極限切換使出現差錯的風險陡增,但這並沒有難倒兩位年輕的操作手,在負責人郭付才的帶領下,前一天他們退出長管任務後已經對設備狀態做了反覆確認。此刻,他們揉了揉發酸的眼睛,洗了把臉之後就投入到緊張的操作中去。

雷達作為火箭外彈道測量的重要設備也有滴水不漏的方案預案。管世磊是雷達上的“老人”,任務前和同事們一起進行細緻的“雙想”。這是崗位上的“傳統節目”,複核曾經發生過的故障,檢查並整改到位,預想可能發生的問題,列出數套應對方案。“火箭飛行時,發射功率衰減切換怎麼處理?”“如何選擇切換時機才能為可能的應急預留充足的時間?”“電控失效如何手動復位?”一個個問題在“雙想”會上提出,又列出一條條解決方案,務必保證萬無一失。

安控崗位事關火箭的安全控制,是火箭飛行狀態判斷和應急處置的關鍵崗位。崗位操作手魏鑫和宋文軍深知崗位的重要,他們和同事反覆來往於中心機房和設備基座,精細測試數據,認真比對狀態,和安控臺密切配合,保持時刻警醒的狀態,確保應急迅速準確。

“各號注意,3分鐘準備!”發射時間臨近,中心機房內猶如引箭在弦,工作人員全神貫注地迎接激動人心的時刻。

12時37分,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拖拽著熊熊烈焰沖天而起,掠空而去。石頭公園爆發群眾的陣陣歡呼,緊接著是巨大的轟鳴聲。而這一切都無法幹擾到中心機房緊張忙碌著的工作人員。

萬裡海天第一棒!他們用精測妙控助力長徵八號首飛

“捕獲目標!”操作檯前,田鵬穩穩握著測控單杆,從火箭點火的那一刻起就緊緊追隨。

“引導!轉彎跟蹤正常!”“反射跟蹤!”“距離捕獲!”管世磊和同事密切配合,牢牢鎖住火箭。

“遙測數據正常!”馬亮、劉思渝也穩穩“牽引”著火箭,接收著遙測數據。

一旁的魏鑫、宋文軍則目不轉睛盯著監視器,查看火箭飛行狀態,神情專注而又嚴肅。

“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首飛圓滿成功!”當指揮長宣佈成功的聲音從調度中傳出時,中心機房頓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短暫的慶祝後,中心機房恢復平靜,工作人員迅速開展事後分析和數據處理。他們用精測妙控又一次託舉火箭飛向茫茫太空,用出色的表現取得年度高密航天發射任務完美收官!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萬裡海天第一棒!他們用精測妙控助力長徵八號首飛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